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周末講壇】假如你是一隻面對壓力的雞蛋

在社會飛速發展的當下,現代人的壓力幾乎無處不在。它或許來自軀體,也或許來自精神和心理;可以表現為情緒異常,也可以以行為失序的方式呈現出來。而在眾多行業中,醫務人員這個群體所遭受的壓力又有他們自身的特點。那麼,這些特點是什麼?如何有針對性地進行壓力的調試、情緒的管理,並在交往和溝通中進行合理的抒發和調節?

不久前,揚州大學副教授王慧在江蘇省蘇北人民醫院進行的一次主題演講或許可以幫助我們解壓釋惑。

1

壓力的信號,你接收到了嗎?

面對壓力,要善於轉移、化解,能溝通解決最好,如果溝通不了,那麼就去改變自己。

首先,我想請問大家的是,什麼叫壓力?其實,壓力就是當環境的要求,與你對自己的能力判斷產生不匹配、不平衡的時候,我們身上出現的一種緊張狀態。這種壓力可能取決於很多因素,一個就是思維性刺激,這是外因;同時還有來自機體的調節失衡,這是內因。如果我們自身的調節作用能夠發揮出來,刺激我們應對壓力,那這兩者的互動就是一種積極的過程;反之,壓力就可能會把你打倒。

在高速發展的時代,我相信壓力人人都有。壓力是怎麼對我們產生作用的?我們把它的這種作用和刺激叫做壓力源,它可以是生物性的,比方說軀體有了創傷;或是來自精神或心理的,比如極為敏感的個性等等。在眾多的行業中,醫務人員這個群體的壓力又有他們自身的特點。

作為醫務人員,尤其是很多大醫院的醫生,每天面臨的可能是四五台甚至更多手術的考驗,有很多還事關生死;值班期間,任何突髮狀況都要求你無條件地準確應對。高負荷的工作日復一日,壓力的連鎖運轉可能早已成為常態。其次,醫務人員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可能對自身的安全利益造成風險,細菌、傳染病、射線等等對身體健康的影響,病人的個體差異性導致的誤診漏診,醫療糾紛甚至醫療事故??種種意外和不可控因素像大山一樣壓在頭上。

再有,當今老百姓的生活水準逐漸提高,人們對醫院、醫生、醫學的期望值也急劇攀升,認為醫務人員理所當然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這樣的高期望值帶給醫務人員更高的職業要求和壓力,甚至讓他們承擔了不該承擔的「社會之重」。此外,事務性的工作如晉陞、管理、寫論文、寫病歷等等,也常常會把大家搞得焦頭爛額。不單這些,如何應對醫患關係,如何處理同事交往,如何與社會和媒體打交道??一個個的難題隨時要求醫務人員保持高度的警醒並設防。

壓力客觀存在,不可避免,但它可以為我們所用。當我們研究壓力與績效表現相關圖時可以發現,在沒有壓力或壓力很小的情況下,我們的表現並不好;但壓力過大,我們就會很難受,績效也不高;只有適度的壓力,是最合適的。所以壓力是一把雙刃劍,它的結果可能是促進潛能的發揮,讓人變得更加堅強和成熟,但一旦衝破界限就會抑製我們的創造性甚至讓我們萎靡不振。所以,這個界限所發出的信號就顯得很關鍵,而我們就要善於捕捉和識別它。

壓力發射的信號有身體的、情緒的、精神的和行為的等等多種形式。 有的人會在一個時期內忽然變得暴躁,愛沖別人發脾氣,或者拿自己撒氣;有的變得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優柔寡斷;有的則開始酗酒吸煙、行為衝動;還有的迴避交往,經常一個人待著??遇到這些行為、情緒、精神上的信號,你就要提高警惕了。

而面對壓力,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處理方式。舉個例子。周末的早上,大家都想睡個懶覺,睡夢中,突然樓上一戶人家傳來刺耳的電鑽聲,周圍鄰居全部被吵醒。你可能火冒三丈,上樓指著人家理論爭吵,但無濟於事。這時候,甲憤怒不已,不依不饒地繼續鬧下去。乙呢,自然不高興,但溝通無果怎麼辦?算了不睡了,上街鍛煉去了。丙在家聽著,心懷不滿,自顧自地嘟嘟囔囔解決不了問題,算了,忍氣吞聲吧。

甲乙丙三個人的做法,哪個更值得提倡?甲這種處理方法的人是壓力的尋求者,情緒暴躁、富有敵意、爭強好勝、有時間緊迫感,在醫學研究中易趨於罹患冠心病。而丙呢,怒而不發,心理學的研究,認為這類性格也叫癌症性格,具有癌症的罹患性。而乙的處理方式是轉移、化解,能溝通解決最好,如果溝通不了,那麼就去改變自己。

這就是壓力。人在這方面和雞蛋一樣,從外打破是食物,從內打破是生命,也是一種成長和重生。

2

一個被「端」在痰盂上的孩子

我們遇到壓力,產生負性情緒,之後便經常會走向一種困局。當產生了強烈的情緒時,又通常會催生身體的變化。

大家一定聽過這兩個故事,一個是范進中舉。范進十幾歲就開始考舉人,卻屢次不中。忽然有一天,街上敲鑼打鼓地來報,說他終於中了舉人。他聽了當下不信,報帖看了一遍,又念了一遍,兩手拍了一下,笑一聲道:「好了!我中了!」說完便向後一倒,牙關咬緊,不省人事了。被灌了幾口水後,又突然醒過來,拍著手,披頭散髮地瘋跑了出去。還有一個伍子胥的故事。他是楚國大夫伍奢次子,楚平王即位後,聽信讒言欲殺伍奢並令其召回兩個兒子。伍子胥大哥為救父回國,子胥逃走,過陳國到昭關,形勢險要,子胥一夜間急白了頭。

從這兩個故事當中,我們足以看出情緒因素對我們的影響。情緒,簡單來說就是我們對客觀事物的一種態度。我們情緒的其中一類叫感情,像愛恨情仇,而表露出來的那部分叫作表情。表情又有言語表情,像說話時的抑揚頓挫;還有面部表情,如笑容或者瞪大眼睛;另外也包括體態表情,比如叉腰、跺腳。

情緒管理的問題中,有一點很值得我們注意,那就是「心身相關」,這也是我們的祖國醫學非常強調的東西。當你對某種現象產生了強烈的情緒時,通常會催生身體的變化。我們在臨床上往往會發現,一些病人反映自己哪裡不舒服,但該查的都查了,還是找不到任何軀體的癥狀,最後發現是心理上的問題。

我身邊的醫生朋友就曾跟我講過這樣一個病例。一天,一對夫妻帶著他們上幼稚園的孩子來看病,可是這孩子來的方式有些特別,是坐在痰盂上一路被家長抱著到了兒科。父母反映,孩子總是不停地要上廁所。大夫首先想到,是泌尿系統有問題嗎?看了一圈,孩子軀體上什麼毛病都沒有。怪了!醫生嘗試著詢問家長,這孩子最近生活上發生過什麼事,才慢慢發現了問題的原因。原來,前不久孩子在幼稚園不小心尿了褲子,被老師凶了一頓,放學時還當著媽媽和好多小朋友的面批評了她。而這位媽媽呢,也沒有考慮孩子的感受,直接打了她兩巴掌,又一次嚴厲地訓斥了她。小姑娘感到很恐懼,從此以後為了不把褲子尿濕,主動不停地去上廁所,不管在家裡還是在幼稚園。那在外出的路上怎麼辦?乾脆在汽車裡放一個痰盂。於是,才有她被「端著」來看醫生的那一幕。

情緒和壓力一樣,對我們來說是一把雙刃劍。美國曾對3萬人進行了終身的跟蹤調查,影響一個人壽命的因素,情緒佔40%,遺傳佔20%,我們的生活習慣佔20%,其他佔20%。因此,應對負性情緒時我們必須懂得如何調試,把它從不平衡轉化成一種內環境的穩態。在這裡會出現幾個理念,第一個簡單來說就是替換,要把負性的情緒變成正性的。另外,就是實現和諧。包括自己跟自己的和諧,自己跟他人的和諧,自己跟環境的和諧。我們遇到壓力,產生負性情緒,之後便經常會走向一種困局。那麼,讓自己從中擺脫的具體方法有什麼呢?

3

這是道關於失戀的難題

同樣的事件,為什麼會有不同的情緒,不同的行為?其中關鍵就在於認知。如何合理地看待事物非常重要,這是情緒的真正根源。

歸納起來有兩句話,一是求自己,二是求他人。前者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自我調節,其中又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問題取向,另外一個是情緒取向。問題取向,就是改變客觀世界。壓力是客觀存在的,我們能做的是緩解它,降低它對我們的影響,其中一個辦法就是人為地給它施加間斷。比方說,我們現在手上必須要拿著一瓶一斤重的水,如果請你將手伸直,拿5分鐘應該沒問題。但如果保持這個姿勢不動,要一個小時甚至一天,你覺得怎麼樣?肯定受不了。問題就在於壓力的持久性。所以,聰明的辦法是,舉一下之後放下來休息一會再接著做。

而問題取向的壓力調整的另一個方法是調整目標,讓它更符合實際,符合合理的預期。心理學有個實驗,它讓被測試者在很短的時間內穿一個非常小的繡花針,在有壓力的情況下比賽,看誰穿得快。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人發現自己會莫名地手抖,這種現象叫目的性顫抖,當你的動機太強烈、壓力過大的時候,你反而不能很好地完成目標。所以很多時候,我們定的目標要定得適度,要像夠蘋果,蹦一蹦能夠到;不要像夠月亮,蹦多久都不行。此外,解決問題還要提升自己的能量,學會運籌,增加效率時間,分析解決問題的來龍去脈。這些,都是我們從關注問題的層面解決壓力和情緒的方法。

第二個自我調節的取向是情緒取向。改造客觀世界如果行不通,那就改造主觀世界,不做情緒的奴隸。在這個過程中,首先我們要能夠覺察到我們的情緒,意識到它的存在,並且接受它。你現在是喜還是悲?你現在情緒是正性的,還是負性的?一般說來,事出有因的情緒與其受到的刺激強度是成正比的,時過境遷後情緒也會慢慢消失,這都是在正常範圍內的。但如果一件事引起了很長時間的情緒反應,且不能恢復,那你就要注意到,這是一種不正常的現象。

接下來,我們要會分析產生情緒的原因。任何情緒的產生總有起因。心理學有個著名的「ABC理論」。A代表事件,B代表對事件的看法,C就是你的情緒和行為。比方說,一個小夥子失戀了,非常憤怒,亂髮脾氣,跟對方吵架,自己的情緒也非常不好,開始酗酒吸煙。一般人都會認為,這個小夥子之所以現在如此糟糕,即出現了C,直接原因是他失戀了,也就是事件A。但「ABC理論」則認為,真正引起C的,並不是失戀這件事,或者說,A只是引發情緒和行為後果的間接原因,而他對這件事的看法B,即這個小夥子的消極情緒和行為障礙結果才是引發C的最直接因素。

其實在生活中,我們經常遇到類似的問題。同樣是一個失戀的問題,有的人傷心一段時間就過去了,有的卻老是邁不過這個檻,甚至鬧得天翻地覆。同樣的事件,為什麼會有不同的情緒,不同的行為?其中關鍵就在於認知。我們怎麼樣去合理地看待事物,這是非常重要的,這是情緒的真正根源。一旦認知失協,你的負性情緒就會伴隨左右。

4

大聲唱歌吧,就像沒人在聽一樣

人是有主觀能動性的,自我調節的方法不一而足。但如果自我調節仍然沒有起到效果,那你還有一條路可以選擇,就是求助他人。

然而,當你發現自己的負面情緒已經無法抑製了,又要怎麼去排解呢?

  • 第一是適當地宣洩。

醫學中有句話叫「不通則痛,通則不痛」。一旦不通了,氣滯則血瘀,我們知道,很多病就是情志性疾病。你需要找到自己情緒的鑰匙,可以是睡一覺,哭一場,大聲唱歌,或者是找人聊天。

  • 第二種叫注意轉移。

改變注意力的焦點,必要的時候,可以換一個環境。當你苦悶煩惱的時候,可以把自己從現有的環境抽離出來,去旅遊一下,開開眼界。另外,還有理智控制法。理智控制法包含自我暗示,如果你是一個自卑的人,那就每天在鏡子面前對自己說「我能行」。壓抑的人,可以默默告訴自己,我會快樂起來,這些事情打不倒我。

  • 第三,升華法。

所謂升華法,就是把我們的精神和行為引向更高尚的地方。我們現在尊稱孔子為聖人,但他在世的時候命運不濟,帶著弟子四處流亡,而正是在這種艱難的環境下面,他形成了儒學的思想體系,培養教導出了一大批有思想建樹的弟子學生。

此外,排解情緒的方法還有很多,比如培養一些新的興趣,聽音樂、做運動;甚至再簡化一下,找一個安靜的地方坐下來,閉上眼睛,傾聽自己的呼吸,2~3分鐘後你可能就會覺得情緒被疏解開了很多。

總而言之,人是有主觀能動性的,自我調節的方法不一而足。但如果自我調節仍然沒有起到效果,那你還有一條路可以選擇,就是求助他人,比如你的知心朋友、父母、老師??這個時候,一個人的社會支持就顯得很重要。如果負面情緒還是不能緩解,你就需要求助專家,尋求更專業的幫助,儘快幫你走出困境。

其實不難看出,我們上面所講的解決壓力和情緒的主要途徑還是靠自己,或者尋求幫助,總體上還是一種被動的方式。其實,真正給我們施加壓力的有很多影響因素,比如我們的職業環境,我們的社會環境。而要從根本上改善它們則要靠法治、靠社會的轉型,我們也呼喚社會能更加理性和諧。

5

溝通,是你不該忘記的

世界醫學教育聯合會曾有過這樣一句話:21世紀的醫生應當是細心的觀察者、耐心的傾聽者、敏銳的交談者。

我們有時會看到一些鬧得沸沸揚揚的醫療糾紛,有的甚至還引發了讓人扼腕的後果。仔細分析這些糾紛的起因,都會發現情緒管理的因素。這裡,我們決不能忽視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關於醫患關係的問題,那就是溝通。

溝通是我們抒發和調節情緒的一個常用機制。世界醫學教育聯合會曾有過這樣一句話:21世紀的醫生應當是細心的觀察者、耐心的傾聽者、敏銳的交談者。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希望大家在溝通的過程當中,要掌握一些方式和方法,注意三大原則:互相信任、理解對方、心平氣和。

醫患溝通的時候要注意掌握「123456」法:

  • 「1」是根本

即予以對方尊重。

  • 「2」是兩個技巧

傾聽、介紹。

  • 「3」是三個掌握

掌握患者的病情、治療情況和檢查結果,掌握費用的情況,掌握患者的社會心理狀態。

  • 「4」是四個留意

留意患者的情緒,留意他的教育程度、溝通的感受,留意他對病情的認知,留意他對自身的情緒反應。

  • 「5」是五個避免

避免要他立刻接受事實,避免刺激性的話語,避免患者聽不懂的話,避免刻意改變他的觀點,避免壓抑他的情緒。

  • 「6」是六種方式

即預防為主的針對性溝通、交換方式溝通(如果跟這個患者溝通不行,那就請他換一個代表;張醫生做工作不順暢,那就換李醫生)、集體溝通、書面溝通、協調統一溝通和實物對照溝通。通過這些過程,我們能夠切實地緩解情緒,減少矛盾,從而避免糾紛。

王 慧

揚州大學醫學院生理學、醫學心理學副教授,江蘇省心理顧問師評審鑒定委員會專家組成員。主編、參編了《醫學心理學》《性心理與性健康》《情志疾病學》等教材和著作近十部。

整理/健康報記者 魏婉笛

編輯/管仲瑤

原創聲明:以上為《健康報》原創作品,如若轉載須獲得本報授權。

點擊下方愛心,您的贊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