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壓力山大,戰鬥還是逃跑?

心理壓力,醫學上又稱為精神應激。應激通常指來自外部的、對某一系統的一種「負擔」,而對人類來講,常指自身內部體會到的一種「心理壓力」。應激在生物進化中必不可少,適度應激是維持機體與環境相協調的重要生理機制,可以提高個體警覺水準,有利個體生存。應激源是能引起機體內穩態變化的較強刺激,如生活中經常要面對各種各樣的精神應激事件,大至戰爭、地震等天災人禍,小至人際關係、患病、婚姻衝突、工作受挫等。如果應激強度超出個體應付能力,就可能導致生理、行為、情緒、認知變化及某些癥狀和體征的應激反應,進而出現心理或軀體損害。

壓力山大,戰鬥還是逃跑?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個體應對能力的評價包含兩個方面:應激強弱和個體對應激的認知及應付方式。趨利避害、遇到應激出現「戰鬥或逃跑反應」是人和動物共同的生物行為準則。個體針對應激(壓力)首先會評估與自身的利害關係,據此做出相應的情緒與行為反應,個體常會根據自身需求、價值觀、個性特徵、認知與應付方式、既往生活經驗、可利用的社會支持情況等去評估所遇事件與自己的利害關係,出現情緒行為反應。此人的至愛,並非彼人之所需,同一事件對不同個體會有不同反應。每個人即使對同樣的壓力,反應也有所不同。這來源於大腦的信息加工模式和精密的腦區功能。

比如,在夜晚回家的路上,夜色朦朧,突然你看到一條蛇,這時你會感受到恐懼,你的大腦感知到威脅信息(蛇)時,大腦加工信息會有一個「快速反應模式」,迅速激活情緒中心大腦核團杏仁核,杏仁核對傳入信息進行整合加工,直接引起「趨利避害」行為,不需通過大腦皮層的分析綜合。這條通路是無意識、自發和本能的反應。從求生觀點講,對威脅的快速反應也是一種自我保護形式,這些都在為身體做出戰鬥或逃跑的準備。

當你被嚇到後,定睛一看(大腦進行精細加工),原來不是「蛇」,而是一條像蛇的繩子。你舒了一口氣,心中暗想,「嚇我一跳」。這就是大腦「慢性反式模式」,是精細的加工,依賴於大腦前額葉皮層,對外界傳來的恐懼或威脅信息精細加工,再反饋給杏仁核,調整大腦的應激反應。

由此可見,大腦前額葉是對外界信息加工的核心。大腦認知模式直接影響到個體對應激源的理解,如果認為外界應激源有危害如「災難化認知」和「負性認知」,大腦的應激反應就會一直持續激活,出現緊張、擔心、焦慮和抑鬱等情緒以及疼痛等軀體化癥狀。

長此以往,就會帶來一些心身疾病。有皮膚疾病,如神經性皮炎、瘙癢症、斑禿、牛皮癬、慢性蕁麻疹、慢性濕疹等;肌肉骨骼系統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腰背疼、肌肉疼痛、痙攣性斜頸、書寫痙攣等;呼吸系統疾病,如支氣管哮喘、過度換氣綜合征、神經性咳嗽等;心血管系統疾病,如冠心病、陣發性心動過速、心律不齊、原發性高血壓或低血壓、偏頭痛、雷諾氏病等;消化系統疾病,如胃或十二指腸潰瘍、神經性厭食、神經性嘔吐、潰瘍性結腸炎、幽門痙攣、過敏性結腸炎等;泌尿生殖系統疾病,如月經紊亂、經前期緊張症、功能性子宮出血、性功能障礙、原發性痛經、功能性不孕症等;內分泌系統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亢進、糖尿病、低血糖、阿狄森病等;神經系統疾病,如痙攣性疾病、緊張性頭痛、睡眠障礙、植物神經功能失調症等。

其實,化解壓力的能力取決於大腦對壓力的認知方式,如合理化認知代替災難化認知和負性認知。不合理信念一般可歸結為3類:對自己、他人、周圍環境及事物的不合理信念,如有「寧為雞頭,不為蛇尾」「我是一個不受歡迎的人」「我考試沒考好,就意味著我的人生是失敗的」等想法。

有時,我們很想改變自己遇到事情就悲觀失望、極端的想法,但在做的時候卻很困難,需要在求助精神科醫生的基礎上,加入些行為學訓練,比如放鬆訓練、冥想、瑜伽等。

應激事件在身邊比比皆是,應激是人類進化的自然產物,壓力無時不有,而緩解壓力,需要訓練前額葉功能,讓我們遇到事情由悲觀變樂觀、由對立變接受、由災難化變合理化,這樣才能降低大腦的應激反應,否則就會導致心身疾病。

文 | 國家精神心理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

(湘雅二醫院) 張燕

編輯 | 余運西

校對 | 欒兆琳

壓力山大,戰鬥還是逃跑?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