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醫藥走出去 華人有大作為(僑界關注)

近日,「仁心·仁術」中國傳統醫學展在馬爾他開幕,一名參觀者在展覽現場閱讀資料。新華社記者 袁 韻攝

近日,第十五屆世界中醫藥大會在義大利羅馬閉幕。大會發布全球第一個關於中醫藥的宣言——《羅馬宣言》,發出了共建人類健康命運共同體的呼聲,並將每年 10 月 11 日定為「世界中醫藥日」。從此,海內外中醫人有了自己的節日。近年來,各國「中醫熱」持續升溫,中醫藥海外推廣碩果累累。

捷報頻傳 振奮人心

近期,中醫藥國際化步伐加快,不少領域取得重大突破,迎來多個「第一次」。

據美國《自然》雜誌報導,世界衛生組織首次將中醫納入醫學綱要,相關資訊將寫入第11版全球醫學綱要第26章,於2022年在世衛組織成員實施。

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近日發布公告,由中國開發的《標準化煎藥中心基本要求》獲得通過並在全球範圍內實施,這是全球中藥煎藥領域首個獲得通過的世界標準。

中澳國際中醫藥研究中心近日在廣州發布《中醫藥臨床循證叢書》,該叢書是國際首套採用整體證據方法對中醫藥臨床療效進行系統整理、嚴格評價的專著,中英同步國際發行。

「本世紀將形成二水分流、雙峰並翠的中西醫格局!」加拿大安大略中醫學院院長吳濱江認為,中國傳統醫學不僅為中華民族也為世界各國人民帶來福祉,是中華民族對世界人類生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貢獻。而與世界衛生組織、世界標準化組織合作,是中醫藥進一步與國際接軌的重要戰略舉措。不僅具有現實意義,更具有深遠的政治意義,將促進各國中醫立法工作。

中醫進入主流醫學體系指日可待。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秘書長桑濱生指出,世界衛生組織將中醫列入分類系統標誌著一個嶄新起點。中醫藥走國際標準化路線是進入國際醫療主流體系、醫療保險體系的重要途徑。目前,國際標準化組織/中醫藥技術委員會(ISO/TC 249)已通過數十項中國提案,成績喜人。

中國標準正在成為世界標準。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所長孫曉波表示,近年來,我國中醫藥學者的研究成果先後發表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屠呦呦教授更是在2015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些都使中醫藥立於世界舞台,在生命科學領域的價值被國際社會認同,推動中國標準進入世界體系。

落地生根 機遇空前

在中醫藥「走出去」的路上,華僑華人一直是開拓者和領航者。1972年,以尼克松訪華為契機,國內部分中醫人走出國門,足跡遍布世界各地。在西醫佔壟斷地位的西方世界中,硬是闖出一片天地,站穩腳跟。

海外中醫人不僅擔負起在海外傳承中醫的責任,也培養出一大批所在國的「洋中醫」。吳濱江指出,因各國對中醫針灸立法,不能踫西醫,只能走純中醫的發展路線。百年前在中國被打斷的純中醫原生態傳承,在海外建立起「側枝循環」得以發展。

僅就歐洲而言,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受過培訓的中醫藥人員有10萬餘名。中醫藥診療機構有1萬多所,中藥產品進口批發商500多家,中醫教學機構300多所,每年向各國輸送5000多名中醫藥人員。

各類中醫社團也如雨後春筍,蓬勃發展。華僑華人發起的 「全歐洲中醫藥學會聯合會」「歐洲中藥商會」 和「全歐洲中醫藥高等教育學院聯合會」等專業組織,成為爭取中醫藥立法路線上的有力支持。

中醫藥國際化的成就來之不易,背後是幾代人前赴後繼的不懈推動。如今,面對國際競爭,中醫藥既欣逢偉大時代和難得機遇,也自有其強大優勢。

「一帶一路」和全球化的推進是中醫的福音。孫曉波表示,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世界影響力不斷擴大。在各國文明互鑒互通的新形勢下,以海外華人為媒介,中醫藥已經成為中國與各國開展人文交流的亮麗名片。

現代醫學的趨勢是從分析向整體、向綜合系統性發展。桑濱生分析指出,中醫起源於中國哲學,強調整體觀,主張天人合一。海外華人完整繼承並傳播著這套辯證思維。目前西醫有很多困擾,例如對免疫性、代謝類疾病這種綜合性疾病療效不突出,但中醫有很多經驗,且藥物副作用小,符合人們追求自然的理念。

西醫醫療開支上漲讓各國政府不堪重負,也為中醫藥的發展提供了歷史機遇。吳濱江表示,現代醫學進步建立在高科技基礎上,新葯研發、醫學設備更新都需大額投入,很多國家備感壓力,故而將目光轉向療效顯著的中國傳統醫學。

立足當地 求同存異

中醫藥「走出去」已成果初現,但如何走得更快更遠?前方仍有不可輕視的絆腳石,亟須各界共謀、合力剷除;亟須僑界智慧,打開局面。

最大的障礙就是文化差異。桑濱生表示,中醫判斷癥候並非隻關注具體病灶,而是綜合陰、陽、虛、實、表、裡、寒、熱。西醫哲學是以物質為基礎,關注肌理及有效成分,文化日久形成,短時間難以達成相互理解。

中醫藥臨床應用有效性、安全性的客觀證據仍然不足。孫曉波認為,中醫缺乏深入的基礎研究與符合國際標準的臨床循證醫學研究的證據,缺乏相關的品質控制標準,我國現行的標準還不能滿足國際化發展的需要。

人員、接地氣、知識產權是三個難題,也是突破口。在外行醫多年,吳濱江總結道,中醫藥走出去,首先是人員走出去,中國應與當地華人開辦的、有實力的中醫學院合作培訓出國人員及考取執業證書。

「接地氣」是要與當地聲譽良好的診所、學院、公司合作,節省企業在海外開拓的時間,較快融入當地社會。國內外華人也要強強聯手,打造大型中醫連鎖診所,實現規模化經營。

除此之外,華僑華人應先行向所在國註冊中醫藥針灸相關的知識產權,可以有效減少和阻止同行的劣性竟爭。守護幾千年才孕育成形的中國傳統醫學的自主知識產權,乃是全球中醫人應盡的責任。

展望未來,桑濱生表示,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將團結世界華僑華人力量,與國家機構相互配合,從民間和社會層面推動中醫藥「走出去」,呼籲中醫立法、開展學術交流、促進科研模式向國際標準靠攏;發出中國聲音,掌握中醫藥領域話語權。

困難與希望同在,機遇與挑戰並存。

根據國家規劃,到2020年,中醫藥「一帶一路」全方位合作新格局基本形成,與沿線國家合作建設30個中醫藥海外中心,頒布20項中醫藥國際標準,註冊100種中藥產品,建設50家中醫藥對外交流合作示範基地。

路雖遠,行則將至。

桑濱生在世界中醫藥大會閉幕式上動情地說:「《羅馬宣言》號召全世界中醫藥人勇於擔當,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中醫藥,推進中醫藥在國際上更高水準的發展,造福全人類!

孫少鋒 陳 曦《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8年12月12日 第 06 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