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陶淵明口中的“南山”,到底是哪座山?

南山

東晉、劉宋之際的大詩人陶淵明是尋陽柴桑人,他家離廬山很近。陶詩裡一再提到廬山,一般說成“南山”,也有時稱為“南嶽”。

原文 :《“南山”到底是哪座山》

作者 |揚州大學 顧農

圖片 |網絡

前者如: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歸園田居》其三)

  

采菊東籬下,悠然望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飲酒》其五)

  

陶淵明的住宅和他的土地都在廬山腳下,所以說“種豆南山下”。不乾農活的時候他在家閑居,有時一面在園子裡采摘菊花,一面隨意地望望不遠處的廬山,心情非常愉快。陶淵明喜歡喝菊花酒,據說可以延年益壽,但他非常理智,對這種滋補品並不抱太高的期望,而且深知死亡乃是早晚的事情,也毫不可怕,所以態度“悠然”。

  

所謂“南山舊宅”指陶家在廬山裡的祖墳,陶淵明說自己早晚有一天要離開現在的住處,回到那裡的老家去。活著不過是住旅館啊。

  

稱為“南嶽”的例子如:

  

“秋草雖未黃,融風久已分。素礫皛修渚,南嶽無余雲。”(《述酒》)

  

這是寫他眼前的秋景。山上平時不免有些雲霧繚繞,秋天則萬裡無雲,特別清亮。

  

陶淵明去世後不久,老朋友顏延之為作《陶征士誄》,稱“有晉征士尋陽陶淵明,南嶽之幽居者也”,直接把陶淵明同南嶽廬山聯繫在一起,這話很得要領。

  

陶淵明雖然就住在同廬山腳下,遊山的次數非常之多,卻沒有留下一首專門描寫廬山勝景的詩。他在詩裡提到此山往往都是當作背景輕輕點到一下,沒有展開具體的描寫。

  

現在名山大川裡擠滿了遊客,攝影留念者如過江之鯽,多到無法統計,關於名山大川的詩文也多到無法統計,而陶淵明卻沒有留下一首登廬山一遊的大作。這實在是相當奇怪的。

  

前人已經注意到這一情況並有所分析,喬億《劍溪詩說》卷上說,陶公“集中無廬山詩。古人胸中無感觸時,雖遇勝景,不苟作如此。”

  

“不苟作”乃是文學創作的一條基本原則。關於風景名勝的苟作之詩,無論古代或現當代,全都多到無法統計。陶淵明沒有留下一首描寫廬山勝景的詩篇,就讀者而言固然是一大遺憾,而由此亦可知此公確為遠離流俗的高人。單是這一點就很不容易學到手。

  

《宋書·隱逸傳·陶潛傳》載:“江州刺史王弘欲識之,不能致也。潛嘗往廬山,弘令潛故人龐通之賫酒具,於半道栗裡要之。潛有腳疾,使一門生二兒轝籃輿;既至,欣然便共飲酌。俄頃弘至,亦無忤也。”陶淵明登廬山遊覽的次數一定非常之多,等到他上了年紀之後,腳力不行了,還讓兒子和門人用“籃輿”即一種土造的轎子把他抬上山去看看玩玩。其遊興之濃有如此者。

 

 

值得注意的是,稱為“南山”“南嶽”的山很多,要根據具體情況認清它具體是指哪一座山。例如“南嶽”,後來更常見的是指衡山,而著名的秦嶺及其余脈商山也都可以稱為“南山”,例如一般常說的“商山四皓(秦漢之際隱居於商山的四位老隱士)”,古代也有說成是“南山四皓”的。此外同廬山不搭界的“南山”還多。

  

過去在陶淵明研究中曾經出現過將不同的南山混為一談的情形,例如有專家認為,陶淵明之“望南山”乃有仰慕“四皓”之意;而又將此意同淵明忠於東晉、憤恨劉宋(即所謂陶淵明“忠憤”說)的政治態度聯繫起來大加分析。

  

實際上陶淵明詩中的“南山”或“南嶽”專指廬山,同實指商山的那座南山相去甚遠,毫不相乾。所謂陶淵明“忠憤”說本來就是一種事出有因查無實據的舊說(參見拙作《晉宋易代與陶淵明》,《中華讀書報》2018年1月3日第5版《瞭望》)。

  

讀詩而求之過深過遠,無非是同自己過不去,也就是所謂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