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貴州七旬老人專研黑砂陶三十餘載 延續“土與火”的藝術

中新網貴州清鎮8月8日電 題:貴州七旬老人專研黑砂陶三十餘載延續“土與火”的藝術

作者 周燕玲

坐在一把泛黃的木椅上,74歲的胡正德得心應手地玩著黑色的泥巴,離他5米遠的土窯裡,火舌在竄動,1250攝氏度的爐內正在燒製有龍形紋飾的黑砂陶鍋。

胡正德製作黑砂陶鍋。 周燕玲 攝

“30多年的時間裡,我燒了上萬次,燒製失敗後砸爛的碎片已堆成山。”胡正德說道,終於在堆成山的碎片中找到了我要的黑砂陶。

黑砂陶在中國已有上千年歷史,主要運用泥巴和煤渣混合,磨粉拌合真空成黑砂燒製而成。在胡正德看來,黑砂陶更具文化味和歷史厚重感,但貴州黑砂陶技藝卻幾近失傳。

胡正德在黑砂陶茶具上面雕刻圖案。 周燕玲 攝

已在雕刻界享有盛名的胡正德,從1988年開始就建起了一個燒窯,專門研究黑砂陶製作的工藝品。在胡正德工作室內,架子上、台子上、地上到處擺滿了各式各樣黑色的壇壇罐罐,有成品、半成品、廢品。

“以前燒製的黑砂陶器具笨重且易碎,還不具備美觀效果。”胡正德說,傳統燒製的黑砂陶只能作為技藝傳承,需進行改良並做出適應市場的產品才能把這門技藝發揚光大。

30多年來,胡正德走遍貴州省內各地,找尋最適宜燒製貴州黑砂陶的泥土。每到一處,他就上山入林挖泥巴,取樣運回來試製,然後比對成品的外觀成色、堅固程度、砂粒細膩程度等,並記錄下每一種陶泥在燒製過程中的每一項技術指標。

直到2020年初,胡正德才從300多種泥土裡找到最好的能燒製貴州黑砂陶的泥土,經過1250攝氏度高溫燒製後,出爐的黑砂陶器具有質地古樸、光滑細膩,輕巧且不易碎等特點。

胡正德雕刻的黑砂陶面具。 周燕玲 攝

此外,胡正德還把黑砂陶的古樸與現代美學相結合,在黑砂陶器具上雕刻古詩詞和精美圖案,一件件古樸、精美、耐高溫、強度高的黑砂陶工藝品就誕生了,有餐具、炊具、酒具、茶具等。

“經過煙熏滲碳後的黑砂陶器具,其成分中有大量活性炭因子,具有很強的透氣及保鮮功能。”胡正德說。

其實,黑砂陶的製作早已能用機器完成,但胡正德還是堅持半手工製作,當工人用機器提煉好陶泥後,他會親自參與柔泥、拉坯、曬坯、雕刻、燒製、植物掛釉……一件黑砂陶成品需要經過近百道工序。

“手工製作的黑砂陶不僅觸感更為細膩,而且手工藝賦予器具的古樸韻味是機器製作無法達到的。”胡正德說,黑砂陶發展潛力大,他會延續好這門“土與火”的藝術,直到生命結束。

胡正德改良的黑砂陶工藝已獲得中國發明專利證書,並於2019年列入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