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甘肅西峰青年返家傳承陶塑文化:一把紅膠泥“玩味”鄉情

陶塑藝人魏一行的作品全部使用黃土塬上的紅膠泥燒製而成。 高展 攝

中新網甘肅慶陽5月21日電 (高展 盤小美)神情莊嚴的孔子,面帶微笑的菩薩,各種形狀的陶瓶、茶碗……在甘肅省慶陽市西峰區後官寨鄉,有一間陶藝工作室,四十多平方米的房間裡,倚牆而立的陳列架上擺滿了各種泥塑、陶藝作品。這些作品都是用當地黃土塬上的紅膠泥經過手藝人魏一行的塑型、燒製等工序製成的西峰陶塑。

今年32歲的魏一行留著一頭長髮,給人的感覺是“很有藝術范”。走進工作室,他正在製作陶藝品,隨著陶輪的快速轉動,他的雙手不停地擠拉泥巴,幾分鐘後,一個陶罐初見雛形。“這個製作過程叫拉坯,凡圓器琢器都用拉坯方法成型。”魏一行介紹說。

魏一行正在拉胚。 高展 攝

魏一行與陶塑結緣,主要源於祖父的影響。上小學時,有一年端午節,祖父用泥巴捏出十二生肖,擺放在家裡的窗台上,看到這些可愛的小動物,他一下來了興致,也照著祖父捏好的樣子學著捏。捏著捏著,他就迷上了“玩泥巴”,“那時候沒人教,也不掌握技巧,覺得啥好玩就捏啥。”就這樣,“玩泥巴”成了魏一行童年時期的樂趣。

2000年,正在上初中的魏一行,開始跟隨當地泥塑藝人趙文菁學藝。為了不影響學習,他利用課余時間學習泥塑。“當時主要是學習雕塑人物肖像,創作最多的就是佛像,每次創作前都要仔細觀察,力爭做出滿意的作品。”魏一行說,創作人物雕塑,需要準確把握人物面部的比例,尋找人物的特點,這樣才能形象、傳神。雕像做得傳神逼真了,泥巴就像被斌予靈性,一下就活了起來。

一年的學藝時間,魏一行虛心受教,在趙老師手把手的傳授下,他掌握了泥塑的要領,創作的作品越來越好,這讓他充滿自信,也更加鍾情於“玩泥巴”。

2005年,魏一行考上了河北美術學院雕塑專業,開始真正接觸到現代雕塑技藝。為了提升自己的技藝,魏一行利用周未和節假日到各地學習取經,“去的最多的地方是山西、河南、北京等地的仿古文物市場,主要是考察學習各種文物雕塑。”魏一行說。

魏一行燒製的小物件。 高展 攝

畢業後,魏一行回到家鄉,專心進行泥塑創作。對於陶塑作品,現在的普通百姓用得不多,乾這行,也收入沒有保障。魏一行說,創作陶塑,無論是做坯還是雕刻、繪色都是一種藝術享受,已經下決心將自己喜歡的技藝堅持下去,並力求突破。

魏一行介紹說,自己所用的泥土是從山溝裡挖回來,需要經過去渣、清泡、過濾等工序之後才可以使用。“陶泥原料如若不經淘洗,即使勉強成型,在燒製過程中也會因雜質多而造成陶胎開裂。”

“慶陽陶塑技藝歷史悠久,與遠古時期製陶工藝一脈相承,延綿不斷,傳承接續至今,保留了傳統的手工特色。”魏一行說,“黃土高原上的紅粘土,被地質學家稱為‘第四紀紅土’,是製作陶塑非常好的一種泥土。對我來說,製作的陶器也散發著家鄉的‘味道’。”(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