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國茶具的演變

明代是我國茶葉「創新採製」「開創千古飲茶之風」的改革年代。

朱元璋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下令廢團茶為散余,推動了散茶發展,名茶輩出,飲茶由點茶改為泡茶。泡茶程序簡化,飲茶工具減少。

1.由繁到簡,茶具減少

唐代較老的茶餅,只好用「煮茶法」。宋代龍團鳳餅很細,棄煮而用「點茶法」。

不論「煮茶法」,還是「點茶法」,都是程序複雜,茶具繁多。

明代散茶沖泡,就比較簡單了,撮一點茶放在杯(壺)中,沸水一衝就可以喝了,所以明代泡茶也叫「撮茶法」。這時飲茶只需燒水的壺、泡茶的杯(壺)就可以了。

由於是散茶,儲茶器具就顯得比較重要,所以這時的飲茶器具主要是三大件:燒水壺、泡茶杯(壺)、儲茶罐。

2.壺的興起

壺是在湯瓶的基礎上演變來的。壺,它比碗,盞更容易保溫保香,乾淨衛生,可以獨飲,也可以幾個人分飲。所以很適合散茶沖泡。壺由大逐漸變小,《茶箋》中載:「壺以小為貴,每一客一壺,任其自斟自飲方為得趣。」

明代的茶壺主要是景德鎮的白瓷壺和後來的青花瓷壺及宜興的紫砂壺。

宜興紫砂壺的發展,除了它自身的特點外,還得益於明代散茶的出觀、泡茶方法的興起。

3.茶碗由黑變白

由子明代散茶絕大部分都是緑茶,茶泡在碗(盞)中,碧湯綠葉,在白色的映照下更是賞心悅目。黑色卻沒有這種效果。

因此,宋代獨領風騷的黑色茶盞,隨著"點茶」的消失,而逐漸退出茶具市場,兔毫盞也成了一種歷史文物。

由於泡茶的需要,白瓷越來越精,藝術價值越來越高,造型美觀,料精式雅,古稱「甜白」。

景德鎮的瓷窯成了全國白瓷中心,在明代一度封其為官窯。

景窯所生產的白瓷茶具有「薄如紙、白如玉、聲如磬、明如鏡」的美譽,做工出神入化,成為藝術精品,把茶具推向了極其重要的地位。

明代茶具除了棄黑從白以外,宜興的紫砂茶具也迅速興起。

它使眾多的飲茶者愛上了顏色古樸、紅潤、造型精美,泡茶「既不奪其茶香,又無熟湯之氣」的紫砂壺。

4.茶罐地位的上升

由於明代是散茶,絕大多數是易變質的綠茶。因此,茶葉的儲藏就顯得尤為重要。

為了適應這種需要,各窯都製出了盛茶的「罌」,造型各異,雅緻大方。如景德鎮的青花瓷茶罌和宜興的紫砂茶罌。

綜合明代茶具主要是白瓷壺、紫砂壺,碗(杯),罐三大茶具。(來源:茶玩家,圖來源:南茗佳人)

關於普洱茶沖泡,保存等知識,請加南茗佳人高級評茶員個人微號:6480348 交流學習。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