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企業套保左右為難:人民幣貶值與乾預預期並存

  “人民幣一度跌破6.9,反而讓我們變得左右為難。”一家出口企業財務總監汪鴻(化名)直言。一方面她擔心人民幣持續快速下跌,將導致下半年對外付款面臨更大的匯兌損失,另一方面又害怕簽訂執行價在7.1以上的6個月期看跌人民幣合約,一旦央行采取乾預匯市措施大幅提振匯率,自己將再度陷入套期保值虧損的窘境。

  記者多方了解到,目前存在類似矛盾心態的企業不在少數。

  “鑒於在岸人民幣匯率一度逼近上一輪人民幣貶值周期最低點6.9633,過去兩天企業高層緊急開會討論新的套期保值策略。”一家中小型外貿企業財務負責人告訴記者。原先企業打算在離岸市場買入執行價在7以上的3個月看跌人民幣遠期貨易,但16日突然聽說央行采取新的乾預措施(叫停上海自貿區銀行向境外同業账戶存放或拆借人民幣頭寸),企業負責人又緊急叫停了這項操作。

  “所幸操作被緊急叫停,否則16日離岸人民幣大漲逾900個基點,將會帶來不小的套保浮虧。”不過,他並沒有因此感到高興,因為這種近乎於賭匯率的套期保值操作能夠“贏得一時”,但未必“贏得一世”。

  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管清友提醒說,去年央行曾成功引入了逆周期因子,徹底打破了市場對人民幣匯率單邊下跌的預期,令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從年內低點6.9大幅反彈,當時不少押注人民幣跌破7的企業蒙受了較高的套保損失。

  “事實上,儘管這些年企業套期保值意識不斷增強,但不少企業依然在用賭匯率的思路開展套保,本質上還是一種投機行為。”一家股份製銀行金融市場部人士透露。某種程度而言,這種賭匯率操作恰恰是順周期行為與羊群效應的“一分子”。在央行加強逆周期調控的壓力下,這類行為反而面臨更大的市場風險。

  艱難購匯征途

  此前,汪鴻聽說隨著6月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快速回落,銀行便迅速收緊資金跨境流動管理,部分企業因此難以完成購匯手續向境外機構支付市場推廣、活動讚助等款項。

  沒想到,她自己也很快遇到類似窘境。

  “7月以來有一筆對外付款的購匯審核流程一直沒有批下來。”她告訴記者,銀行的解釋是相關購匯材料還不夠齊全,但去年她使用“同樣”的購匯申請資料,卻能很快走完購匯流程。

  這讓她意識到,隨著人民幣匯率快速下跌,銀行購匯審批尺度正在迅速收緊。

  一位股份製銀行華東地區分行人士坦言,6月銀行代客結售匯順差額從5月的225億美元,驟降至73億美元。這讓不少銀行預感到7月份人民幣若持續下滑,當月代客結售匯順差將持續回落,甚至出現逆差。他所在的銀行已要求適度控制7月售匯規模,令部分企業換匯需求被挪到下個月,等到銀行留出多餘外匯頭寸再處理。

  “其間我們趕緊找到銀行,希望能將這筆對外付款連同下半年購匯額度,一起通過遠期購匯業務解決。”汪鴻回憶說,鑒於長期業務合作關係,起初銀行方面表示7月遠期購匯業務額度差不多用完,可以在8月初辦理完成。但是,隨著8月3日央行突然調高銀行遠期售匯業務外匯風險準備金至20%,相關操作再起變數。

  具體而言,上周銀行要求她所在企業額外增加500個基點的費用,原因是銀行需要從境外拆入一筆美元頭寸用於繳納遠期售匯業務外匯風險準備金,而這筆拆借費用需要企業方承擔。當時她所在的企業內部做了初步評估,認為這將令企業套期保值操作成本遠遠超過財務預算,加之企業負責人聽說央行可能重啟逆周期因子提振人民幣匯率,因此決定暫時擱置相關操作。

  “這等於企業下半年的外匯風險敞口處於裸奔狀態。”汪鴻直言。她曾建議企業將部分遠期購匯業務通過海外金融機構拿到香港離岸市場進行對衝操作,但企業負責人對此顯得猶豫不決。

  “其實過去2個月我們擁有多個機會開展套期保值,但企業負責人遲遲沒有下定決心。因為他一直在賭匯率。”她告訴記者。在企業內部會議上,企業負責人多次提出不要貿然開展套期保值,必須先“摸清”未來人民幣下跌的底部區間到底在哪裡,從而設定相應執行價的遠期購匯協定才能獲得沽空人民幣收益的最大化。

  賭匯率的“慘重代價”

  在汪鴻看來,在6月中旬人民幣突然快速下跌前,企業負責人已經開始“賭”匯率了。

  “5月在美元大幅升值期間,人民幣表現格外堅挺,基本徘徊在6.3-6.4區間。當時風控部門曾提出中美貿易爭端更新未必能讓人民幣持續堅挺,建議企業開展看跌人民幣的套期保值操作。但被企業負責人一口回絕。”她回憶說,原因是當時企業負責人並不認為人民幣會持續大幅下跌,開展套期保值可能耗費企業資金卻“看不到”相應的高額收益。

  “當時有類似想法的企業並不少。”上述股份製銀行金融市場部人士告訴記者。當時他們也發現企業套期保值的意願並不強,甚至5月份銀行代客遠期結匯簽約1797億元人民幣,遠期售匯簽約1691億元人民幣,出現當月遠期淨結匯106億元人民幣,表明在當月美元開始快速上漲趨勢下,不少企業並沒有加大遠期購匯避險操作。

  “但從6月端午節後人民幣快速下跌起,越來越多企業開始坐不住了,盲目遠期購匯行為開始增多,甚至不少企業一個月內連續3次要求下調人民幣遠期購匯的執行價,理由是人民幣匯率跌幅超過他們預期。”他回憶說。

  汪鴻透露,儘管當時銀行收緊了售匯業務,但企業一度有機會實現另類的套期保值——當時企業正好收到兩筆美元貨款,若將這兩筆美元貨款通過香港關聯公司操作留在海外,再將境內資金用於償還上遊貨款,就能變相完成購匯避險與套期保值。

  “企業負責人沒有這麽做,他反而將美元迅速結匯,一部分用於支付上遊貨款,另一部分則趴在账上等待人民幣觸底反彈,以便換取更多美元。”汪鴻告訴記者。7月初央行高層力挺人民幣匯率,一度讓人民幣匯率從6.7反彈至6.6,當時企業內部曾建議他不如逢高開展套期保值鎖定未來對外付款的匯兌成本,但他認為人民幣漲幅還會更大,選擇按兵不動。

  “我們知道他在賭匯率。但這次運氣還是不好。”她直言,隨著8月初人民幣跌破6.8整數關口,這位企業負責人方才意識到此輪人民幣很可能持續滑落,才開始急於套期保值減少匯兌損失。此時央行調高銀行遠期售匯業務外匯風險準備金率,導致企業套期保值操作成本大幅上漲。

  “現在企業可謂如履薄冰。”她直言,企業內部測算過,一旦人民幣跌破6.9,加之中美貿易爭端更新帶來的稅收增加,企業外貿業務利潤率從5%下滑至不到1.5%,這意味著套期保值策略必須小心謹慎,一旦套保策略虧損1.5%,今年企業就等於無利可圖,不排除企業董事會將削減外貿業務團隊“過冬”。

  國家外匯管理局國際收支司司長王春英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企業不應把金融衍生品當做一個賺錢的工具。其實金融衍生品就像保險,在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的情況下,企業應樹立避險保值和財務中性的理念,通過支付一定的“保費”鎖定經營成本,對企業而言非常重要,不要去“賭”人民幣匯率漲跌。

責任編輯:郭建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