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人民幣跌破6.8企業急購匯 銀行借遠期操作破擁擠交易

  人民幣新低

  7月24日,離岸人民幣兌美元一度失守6.84關口,創下自2017年6月以來的最低價;在岸人民幣也一度跌至年內低點6.829。分析普遍認為,這主要是受到中美貨幣政策分化預期的影響。在前一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確認了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以及鬆緊適度的貨幣政策。受人民幣匯率走勢影響,銀行開始迅速收緊資金跨境流動管理,加強購匯企業對外貿易投資背景真實性審查,與此同時,企業通過遠期貨易對衝人民幣匯率下跌壓力的熱情開始升溫。而不少擁有海外業務收入的企業也紛紛自主尋找匯率對衝做法,其中以海外分支機構留存美元頭寸最為典型。但是鑒於目前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的情況,企業應樹立避險保值和財務中性的理念,不應把金融衍生品當做一個賺錢的工具。(林虹)

  截至7月24日20時,境內在岸市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CNY)徘徊在6.7966,盤中一度跌至年內低點6.8290;境外離岸市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CNH)則徘徊在6.8110,盤中同樣觸及年內低點6.8446。

  “這讓我們重新感受到去年初的壓力。”7月24日,一家外貿企業財務總監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鑒於過去一周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下跌1000個基點且多次跌破6.8整數關口,過去兩天企業高層緊急開會討論匯率風險避險策略——盡可能一次性購匯籌集下半年所需的對外付款額度,避免人民幣匯率持續下跌造成新的匯兌損失。

  “不過,能否完成一次性購匯,我心裡沒底。”這位財務總監直言。上周以來她聽說自6月人民幣兌美元持續回落,銀行便迅速收緊資金跨境流動管理,部分企業因此難以完成購匯手續向境外機構支付市場推廣、活動讚助等款項。

  7月24日,多位銀行金融市場部人士對此向記者直言,當前銀行資金跨境流動管理尺度措施沒有隨著近期人民幣匯率下跌而大幅收緊,但在實際操作過程,部分銀行的確加強對購匯企業對外貿易投資背景真實性的審查力度,要求企業需出具完整詳盡的合約資料,如有疏漏就可能導致購匯流程延後。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多方了解到,在加強購匯企業對外貿易投資背景真實性審查同時,部分銀行還重啟兩年前人民幣匯率單邊下跌期間的資金跨境流動管理做法,包括結售匯逆差額度需逐月減少、單月結匯額需高於售匯額等,以此留出外匯盈余確保銀行代客結售匯延續順差格局,助力人民幣盡早企穩反彈。

  銀行外匯頭寸管理新挑戰

  “企業購匯避險情緒有所升溫,這兩天希望一次性購匯籌集下半年外匯使用額度的企業增加不少。”7月24日,一家股份製銀行對公業務部人士向記者透露。這給銀行外匯頭寸管理帶來新的挑戰。

  在他看來,6月人民幣匯率波動令銀行代客結售匯順差持續增長的趨勢“戛然而止”。外管局最新數據顯示,6月銀行代客結售匯順差額從5月的225億美元,驟降至73億美元。這讓不少銀行預感到7月份人民幣若持續下滑,當月代客結售匯順差將持續回落,甚至出現逆差。

  “因此銀行內部要求適度控制7月銀行售匯規模。”這位對公業務部人士告訴記者。部分企業換匯需求被挪到下個月,等到銀行留出多餘外匯頭寸再處理。與此同時,近期銀行內部也在加強對企業真實貿易投資背景的嚴格審核,避免企業通過貿易路徑換取大量外匯提前償還美元外債,導致部分企業換匯手續辦理進程被放慢。

  “尤其是對希望一次性購匯籌集大額外匯使用額度的企業,我們在確認對外貿易投資背景真實性後,會建議企業改用遠期貨易或期權交易對衝匯率風險。”這位對公業務部人士向記者指出。畢竟,隨著央行取消遠期貨易20%風險準備金,企業能以更低成本開展多策略的匯率風險對衝交易。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注意到,在6月份人民幣匯率下跌期間,當月銀行遠期淨售匯額達到887億元人民幣。截至6月底,銀行遠期累計未到期淨售匯額達到6877億元人民幣,未到期期權Delta淨敞口達到-894億元人民幣,顯示企業通過遠期貨易對衝人民幣匯率下跌壓力的熱情開始升溫。

  “部分銀行對此擔心,若7月人民幣持續回落導致銀行遠期售匯額持續增加,反而加大銀行自身匯率對衝操作難度。”7月24日,一家私募基金巨集觀經濟分析師向記者直言,究其原因,一旦銀行代客遠期結售匯逆差持續擴大,銀行在內部無法“消化”如此多空頭頭寸的情況下,只能將大量企業遠期售匯交易轉化即期售匯頭寸,拿到境內外金融市場尋找交易對手對衝風險,如此將給境內外人民幣市場帶來更大沽空壓力。

  “6月企業自身結售匯逆差達到342億元人民幣,似乎顯示銀行自身對衝代客售匯頭寸的操作壓力正在增加。”上述分析師表示。但這是否觸發外匯管制措施持續加強,則主要取決於人民幣下跌是否促使資本跨境流動從平穩均衡轉向一邊倒流出,以及人民幣匯率市場是否出現異常龐大的投機沽空頭寸。

  海外分支機構設法“避險”

  隨著人民幣跌破6.8,不少擁有海外業務收入的企業也紛紛自主尋找匯率對衝做法。

  7月24日,一家在巴基斯坦等國家參與基建項目建設的國內大型工程設備企業海外業務負責人告訴記者,近期母公司要求海外分支機構多儲備一些美元資金,不急於將外匯利潤結匯轉入母公司账戶。究其原因,一是鑒於近期人民幣匯率走勢可能觸發外匯管制加強,母公司可以用海外分支機構美元資金支付外匯款項,節省購匯流程並降低對外付款不確定性;二是多留存美元資金,也能有效對衝當前人民幣匯率波動影響。

  “不過,真正能在海外分支機構留存大量美元資金的企業並不多。”一家大型中資企業財務總監告訴記者。今年以來去杠杆與緊信用政策導致不少企業資金鏈吃緊,加之6月底需償還銀行貸款,因此不少企業最終只能將海外美元資金結匯入境用於償還貸款與緩解經營性現金流壓力。

  在他看來,這也是6月人民幣下跌期間銀行代客結售匯能延續順差的主要原因之一。不過,近期他意外發現部分企業找到“兩全其美”的辦法——他們通過合作銀行采取外保內貸的做法,以境外美元資金作為擔保由合作銀行向境內母公司提供人民幣貸款,如此既解決了企業還貸壓力,也留存了大筆美元,只要下半年企業重新獲取銀行信貸償還貸款,這筆美元又能“回到”企業账戶對衝人民幣匯率下跌壓力。

  但多位銀行金融市場部人士對此向記者直言,這種做法看似兩全其美,但暗藏匯率投機風險:一旦人民幣匯率企穩反彈,企業收回美元頭寸後就不得不緊急結匯止損,由此反而可能帶來新的匯兌損失。

  國家外匯管理局國際收支司司長王春英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企業不應把金融衍生品當做一個賺錢的工具。其實金融衍生品就像保險,在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的情況下,企業應樹立避險保值和財務中性的理念,通過支付一定的“保費”鎖定自己經營成本,對企業經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不要去“賭”人民幣匯率漲跌。(編輯:林虹)

責任編輯:杜琰 SF007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