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評論:人臉識別進校園,當謹慎

光明網評論員:近日,有關人臉識別技術進校園的消息,在網絡引發眾多討論。針對AI進校園,生物識別技術在校園逐步開始應用的現象,9月5日,教育部科學技術司司長雷朝滋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對於人臉識別技術應用)我們要加以限制和管理。現在我們希望學校非常慎重地使用這些技術軟體。”他同時表示,“教育部已經在開始關注這個事情,組織專家論證研究”,“包含學生的個人信息都要非常謹慎,能不采集就不采。能少采集就少采集,尤其涉及到個人生物信息的。”

此前媒體報導,位於江蘇南京的中國藥科大學的學生們就在入校時發現了一個大變化,不僅校門、圖書館等安裝了新的人臉識別門禁,教室內也裝上了人臉識別系統進行考勤,學生發呆、玩手機都能被感知到。

消息一出,即引發極大爭議。爭議是正常的,連發呆、玩手機這種極其普通的行為,都要被賦予某種是非好壞的價值判斷,但凡正常人,都不想生活在這樣的環境。在這種鋪天蓋地的技術包裹之下,人該如何自處?

一個新技術的引入,常會發生“想幹什麽”和“能幹什麽”之間的錯位。據中國藥科大學相關負責人表示,教學上最關鍵的是老師的教學質量,通過人臉識別可以看到學生是否玩手機,是否發呆,是否看別的書,並以此為根據評價教學質量。因此,這所大學引入人臉識別“想幹什麽”,主要是用來評估教學質量。

但顯然,這個技術能乾的可不止這些。誰又能保證學校和老師不會為了提升教學質量,從而倒逼學生不許發呆呢?誰知道這個技術會不會成為震懾學生、磨練學生“演技”的工具呢?這項技術在“能幹什麽”上的巨大潛力,難保不會變形走樣,變出一副怪相。

更何況,這項技術“能幹什麽”又豈止在課堂上?這些學生的生物信息,會不會遭遇外泄?可不可能被用作校園以外的地方?學校有沒有足夠的隔離與防範能力?因此,一項技術哪怕有著看似美好的初衷,也可能會向某個方向延展出意料之外的後果,保持一定的技術審慎是絕對必要的。

當技術觸角深入個體的生活之中,必須劃定嚴格的邊界。類似人臉識別這種監控技術,使用時應當緊貼著底線需求,如公共場所的安全等。不可隨意做增量,將其延展到個體狀況判斷、教學質量評估等具有一定主觀裁量空間的領域之內。

不可否認的是,當今技術發展確實迅猛,但也別技術迷戀,用技術思維去代入所有問題。就以大學教育為例,除了專業知識以外,它該承載的內容是信任、尊重、誠實等人文精神,還是“不聽課就把你拍下來”這種機器指令式的懲戒規訓?用鏡頭拴住學生,究竟課堂質量提高體現在哪?豐富一下課堂設計,提高一下考核難度,給教師課堂教學多一些評價權重,提升課堂質量恐怕也不至於就窮盡辦法了。

對技術不可誤用,對教育不可誤解。教育更需要的恐怕還是春風化雨的耐心與定力,而不是一兩項高效“管”住學生的黑科技。

(轉載請注明來源“光明網”,作者“光明網評論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