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老攝影家易家鏡:黑白膠片到彩色大片的鏡像人生

“社會在不斷的發展,今日的現實,明日終將成為歷史。歷史是無法重複的,這就是承載歷史的老照片的價值所在。”許多老一輩攝影家把畢生的精力用手中的鏡頭忠實地記錄著時代的變遷,用光影捕捉凝聚難忘的瞬間。

他,從黑白膠片到彩色大片,抓取、記錄那些安陸生活中最真實的瞬間,從而提供了今天讓所有安陸人倍感親切的記憶圖景。

他,在光與影之間去追溯、見證安陸時代的變遷!為生於斯,長於斯的家園——安陸,抒寫了輝煌的篇章。

他就是——安陸市攝影藝術家易家鏡老先生!

易家鏡老先生在家中接受騰訊·大楚的專訪

2019年7月31日,騰訊·大楚《我眼中的70年》人物訪談欄目組隨同安陸市委宣傳部一行驅車前往易家鏡老先生家中,上午11時許,我們到達安陸老城區一個極富年代感的小院兒,同行的人帶著我們拐進一棟老式的筒子樓,邊上二樓邊告訴我們,這裡就是易家鏡老先生曾經就職的原安陸電影公司職工住宿樓,一晃幾十年過去了,易家鏡老先生在這裡一住就住了一輩子。

初訪易家鏡老先生,還沒踏進他家門口,老人家已經快步走到廊上熱情地迎接我們。眼前這位雖已古稀之年卻精神矍鑠的精瘦老者,衝著我們開心地笑,握著他溫潤的雙手,讓人倍感親切。

“攝影就是記錄”

從電影放映開啟長達46年的攝影生涯

採訪一開始,談及什麽是攝影,易老先生不假思索地告訴筆者,攝影就是一種記錄,記錄當時當下政治、經濟、工業、農業、文教衛社會的方方面面的真實發展進程,說到攝影的價值,他強調,攝影作為一種傳播媒介,是傳遞各種信息的工具,只有傳播出去才更有價值。看似樸實直白的表述,確是道出了攝影的真諦。

1961年,剛剛高中畢業的易家鏡,得知縣裡電影管理站需要一位會寫會畫的放映宣傳員,自小就對寫字、畫畫有著濃厚興趣和天賦的他,很快就獲得了這份工作。

“那時候尋常百姓家收音機都難得,更別說電視機了,所以,電影是當時老百姓最渴望的,而且每次放電影前,我們宣傳員還要放映提前準備好的新聞時事、先進人物的宣傳幻燈片”易老先生回憶從前,如是說。

1965年,縣委要求大力宣傳縣裡的工人、農民和農村基層幹部模範代表人物。當時條件不好,沒有專門的相機和暗房,易家鏡只得把模範們帶到照相館去照相,取回底片後,只能在宿舍裡,等到晚上,用被單蒙住窗戶的光,用幻燈機改裝成放大機對幻燈乾板進行曝光,然後顯影、定影…,易家鏡沒日沒夜地忙卻不亦樂乎。

“後來這組幻燈片在城鄉巡回放映還取得了轟動效應哩。”易家鏡欣喜之餘,也期盼著什麽時候能擁有一台手持照相機。

1973年,電影管理站購回一部海鷗牌4A型120雙鏡頭反光照相機,並交由易家鏡保管使用,從此,易家鏡就與攝影結下了不解之緣。

易家鏡老先生攝影作品

易家鏡老先生攝影作品

易家鏡老先生保存完好的膠卷

易家鏡老先生保存完好的膠卷

“聽人說,學照相至少需要一簍子膠卷才能學會…”好學的易家鏡一點不敢馬虎,拿著照相機和一個膠卷,去請教電影院的歸國華僑覃學釗師傅。學習上膠卷,快門、速度、焦距、景深……這些知識。“結果我第一個膠卷照的12張照片,竟有10張拍成功了。”易老先生到現在講起這件事依然一臉的興奮。

自從有了照相機,易家境就成了縣裡時髦的大忙人,他時刻留心拍攝值得記錄的鏡頭。要知道那個年代照相機還真是個“稀奇物”,易家境還記得一開始身背這個“稀奇物”去山村裡拍照,一位村婦被這個從未見過的“鐵家夥”,嚇得閉門不出,不敢為他開門。

“鏡頭裡農村變化最大!”

“修水利”新舊對比全家福是最好的印證

問及易老跑遍了安陸的各個鄉鎮,山山水水,鏡頭裡記錄的安陸變化最大的是什麽?他毫不猶豫的說是農民的生活和農村的面貌,“改革開放以後,我拍了不少農民的笑臉,他們開始放開手腳,承包責任田,農村面貌日新月異。農民的日子一天天好起來了,變化太大了!以前上山下田是完全靠人力的,現在機械化了,用機器收割糧食,再用拖拉機運走……”照片記錄著安陸農村的新舊對比,說到這,易老先生起身拿來幾張照片。

《老少三代上水利》合照

《老少三代上水利》合照後代的全家福

“真沒想到,時隔41年,還能找到他們!”易老先生指著一張“老少三代上水利”的照片激動地說,“2009年我還在槐蔭論壇上發過帖,尋找這一家人,當時,網絡的普及率沒有現在高,沒有找到。直到2016年,又在網友提供線索的情況下,這才找到當年《老少三代上水利》照片中的人。只不過當年照片中的健在的只有四位了,2016年的4月,已是72歲高齡的易老依然有求必應地,受邀趕往巡店鎮為照片中家庭的 “孫子輩”們拍張全家福。從當年祖輩的的黑白照再到孫子輩的彩色大片,全家福的新舊對比,正是反映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進步。

“你們看,這些老底片,我都是用公文紙包裹著保存,上面都標記了拍攝時間和地點”易家鏡老先生打開櫃子上一“古董”木匣子,輕輕拿起自己的寶貝兒底片,一臉開心告訴筆者,這樣的底片,他收藏了整整6盒,累積2萬餘張。

“活到老學到老”

從黑白膠片到彩色大片見證歲月變遷

“現在數位相機、手機拍攝保存很方便,很智能,當時相機的參數、感光度都是要通過自己計算,手動調整。那時市面上的黑白膠卷感光度低,需要充足的現場光線才能拍得好。”

易家鏡老先生為筆者展示自己的攝影集

《摘星映日》易家鏡攝於安陸市白兆山風景區

說到現在年輕人熱衷的拍攝潮流,新玩法,比如P圖軟體,濾鏡特效,“趕時髦”的易老很是看好,非常樂於不斷學習嘗試新的東西。他說現在經常會在電腦上把拍好的照片進行處理,不僅是後來的彩色照片,就連以往黑白底片也多虧了PS技術才得以最大程度的還原。雖然退休20年了,易老還是會經常出去走走拍拍,幾年前,為了抓拍到白兆山上美麗的雲海,日落和李白雕像交相輝映的絕美瞬間,易老先生不辭辛苦,耗時兩年,拍了百餘次,才得此佳作。每每說到這些經歷,易老的臉上和眼睛裡都煥發著神采。

易家鏡還指著櫃子上擺放的一排照相機,告訴筆者,“這都是從退休到現在,用過的數位相機了,還記得2004年花了8000多元買的第一部數位相機,沒用多久就被偷了…”對相機視若珍寶的易老先生,當時心疼了好久,現在手裡在用的佳能單反是他的第6部相機。

有人說易家鏡是整個安陸記憶的整理者和存儲者,對於這樣的評價,易老反而不好意思的笑了笑,告訴筆者,“當時會拍照的不止我一個,我只是比較有心,留心地把這些底片一直保存了幾十年,這樣,這些承載著歷史的老照片才有了價值。”他說自己一輩子沒當過老師,卻被別人高稱為老師,而且攝影藝術家的頭銜更不敢當,他始終謙遜地把自己當做一個攝影愛好者,學習者!

易家鏡自編自印的攝影集《見證·安陸》

易家鏡自編自印的攝影集《見證·安陸》

易家鏡《見證·安陸》即將出版

獻禮新中國成立70周年

採訪的最後,問到易老還有什麽心願想要完成的,他搓了搓手,摸了摸自己的頭,靦腆地說道,“希望趕在今年國慶前,將這本曾自編自印的《見證·安陸》出版、發行出來。”易家鏡老先生還特意囑咐筆者,這一願望的即將實現,離不開市委宣傳部的重視和支持,他才能把這本冊子作為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獻禮!為此,他感到無比的榮幸和感激!

易家鏡老先生用心血釀製的光影事業,已然用鏡頭鐫刻出了安陸改革變遷的歷史畫卷。那些被膠印成的美麗瞬間,或許在未來幾十年、幾百年甚至幾千年,都不會失去它的奕奕華彩,都將會是城市建設歷史長河中的鮮活樂符、是城市形象的最美代言!(騰訊?大楚 范瀟/文 葉飛/圖 通訊員 徐斐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