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他的一招「隔山打虎」,讓燒傷整形、皮膚再生、美容去皺等更好治了

隔山打虎——這是衝擊波治療的一大特性,衝擊波可利用聚焦、發散、平波、射線等物理學特性,隔著正常組織精確作用於病變部位,從而激活人體本身的自我修復功能,繼而實現治療及痊癒的目的,因此,衝擊波醫學又稱精準能量修復醫學。

——邢更彥

人物簡介:

全國政協委員、武警總醫院骨科中心主任、國際醫學衝擊波治療協會主席,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獲得者,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醫療領域的創新和發展也讓人不斷領略科技的玄奇,雷射、引力波、衝擊波等新技術被逐漸認知並應用,這些新技術在醫療領域的發展和應用,改變了傳統醫學格局,豐富了治療手段,為醫學的進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這些新技術的發現與發展離不開科研人員的執著與努力,他們幾十年如一日、熱情不減,耐得住寂寞、不求名利、始終如一的精神恰是國家提倡加大「核心科技競爭力」最忠實的保障。在全國政協委員、武警總醫院骨科主任邢更彥剛毅的臉龐上,記者看到了一種披堅執銳執著於夢想的決然本色。

殺手的溫柔

「很多人小的時候都在陽光下玩過隔著玻璃或是放大鏡燃燒紙張和樹葉的遊戲,那是聚焦原理,衝擊波也是這個原理,是採用體外聚焦的方法,隔著介質作用於疾病部位,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衝擊波」對於廣大患者來說還是個陌生詞,但邢更彥已將其運用醫療領域長達近30年。

據邢更彥介紹,衝擊波別稱激波,日常生活中如爆炸波、彈道波、雷擊聲等都能產生衝擊波,最典型的是核爆炸,因此,「衝擊波」也常被冠以「殺手」的稱號。上個世紀80年代末期,德國人將衝擊波最早應用到醫學領域,這個發現竟來源於一次科技人員的空中飛行:飛機在高速飛行時,可產生一種衝擊波,使飛機內部器件受損,外殼卻完好無恙。德國泌尿外科醫生首次利用高能衝擊波擊碎腎臟泌尿系統結石,使患者免除手術。

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邢更彥首次將衝擊波引進國內。那麼,在這20多年中,他是如何馴服這件「殺人魔器」,並使此項技術在骨科治療中得以熟練應用,使廣大患者受益,得到廣大同行認可,進而使我國的「衝擊波醫學」引領國際的呢?據邢更彥介紹,「這受益於一次泌尿碎石手術的啟發。」在那次泌尿碎石手術後,病人發現他的腰背部有些不適,經過拍片發現在髂骨和輸尿管結石的位置出現了骨質增生現象。

戰士的決絕

「難道這個殺手還有催生的能力?」帶著懷疑和欣喜,從小就對新鮮事物愛打破砂鍋問到底的邢更彥,赤手空拳闖進「衝擊波」的堡壘,在茫茫如野的資料柯瑞不斷查找探究,實驗室中常常燈光不滅,樂而忘歸,臨床實踐記錄一次次清理,一次次堆積成摞,在長期「終歲不聞絲竹聲」的寂寞與堅守中,在國際文獻資料的佐證下,終於證明那次的手術是「衝擊波」碰到了髂骨,導致該部位骨質增生,也說明其所具備的成骨作用,致此,邢更彥開始將其大膽應用於骨科疾病的治療上。

那時,治療骨科疾病大多數都採用開刀手術的方法,而作為一名骨科醫生,邢更彥每天有大量的手術要做,且開刀手術效果更直觀,收穫也更多,換句話說,那時的外科醫生最熱衷的也是開刀手術。

面對一門新技術,外界和同行給予更多的是質疑和不屑,邢更彥表現出的卻是一種一往無前的執著和目標既定的決然,「興趣和熱情使然,也可以說是一種情懷吧!」他在追尋夢想的路上孑然獨行,不斷摸索探究,「想要發現真理,就不能等待,即使是暗夜無邊,也要不斷向前。」

幾十年如一日,邢更彥不斷豐富學術論證,積累大量實踐,隨著否定之否定,創新再創新,他終於看到了自己的星辰大海。經過30多年的艱難行走,「衝擊波」由一次偶然的發現已形成一門學科,並取得了諸多豐碩的成果,邢更彥也成長為領銜國內衝擊波醫學學科發展的關鍵人物,並在國際「衝擊波醫學」領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他主導的衝擊波治療技術項目獲得四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多項省部級立項,「這是對我們這個團隊30年專註醫療科技創新的認可,也說明,想要攻克科技創新這座堡壘,來不得半點虛假,有時,甚至需要用生命去戰鬥。」

大哉!激波之美

「這就是衝擊波的動態圖。」邢更彥展示著電腦中的PPT圖片,銳利的眼神竟閃爍著無比溫柔的笑意。從零起步,到在國際和國內期刊上發表300多篇文章、兩本專著、形成兩部專家共識、成立中國「衝擊波」治療協會、會員由2013年成立時的400人增加到現在的1000多人,這期間的酸甜苦辣除了他並沒有很多人能真正體味,「影響力在逐漸增加,但衝擊波在骨科治療應用中的便攜性、有效性還不為廣大患者所熟知」。據邢更彥介紹,臨床有很多常見病多發病,可運用衝擊波療法治療,如跟痛症、網球肘、高爾夫球肘、股骨頭壞死、骨不連這些疾病。」

邢更彥說,國際上股骨頭壞死和骨不連這兩種疾病都屬於世界性難題,沒有更好的治療方法。在衝擊波療法沒出現之前,傳統治療均採用開刀手術,「尤其是骨不連,第一次手術後,會產生10%左右的骨不連,而針對這種情況的後續療法依然是開刀手術,但結果依然會出現骨不連的概率為20%,有些人甚至會開刀三四次。」

衝擊波治療方法出現後,基本上能夠在不開刀的情況下完成手術,且初期治癒率在70%左右,這個概率接近開刀手術,但這種治療是微創手術,損傷小,費用少,這對於骨科治療方法是革命性的變革。股骨頭壞死晚期,常規的治療方法是關節置換,損傷大、費用高,一般百姓無法承受,且一次置換最長能維繫15~20年。「股骨頭壞死並不是老年人的專利,據有關數據顯示,股骨頭壞死的發病期一般在20~40歲之間,主要原因是攝入了含有激素類的食品、藥物、保健品、酗酒等所致,不科學的運動和活動量過大的人容易導致股骨頭壞死。」邢更彥說,如果利用衝擊波治療,將大大降低肌體痛苦和經濟負擔。

「衝擊波能通過體外聚焦改善血液循環,通過一定的聚焦將衝擊波作用到病變部位,對皮膚等組織都不產生影響,利用其物理學精準刺激組織產生自身修復的生物學效應,激活人體本身被抑製了的修復功能。」邢更彥介紹「衝擊波」的治療原理,他說,現在衝擊波已被廣泛運用到潰瘍、燒傷整形、皮膚再生、傷口癒合、二型糖尿病、腎衰、陳舊性心梗、膽囊結石,甚至美容去皺等方面。

邢更彥說,骨質疏鬆不應都集中在藥物治療上,更不能忽略力學對骨質的影響,實際上力學對骨質的影響不亞於藥物。據各國的研究數據表明,宇航員在太空生活兩個月回到地面後,都會出現骨質疏鬆現象,日常生活中,老年愛出現骨質疏鬆現象,但那些愛運動的老人卻相對情況樂觀,由此可見,力學對骨質疏鬆的影響,而衝擊波恰好是力學波,能透過皮膚給局部以力量刺激,幾天前國家基金委批準了2018年度本團隊有關「衝擊波防治骨質疏鬆症研究」的立項申請,相信衝擊波療法一定會為骨質疏鬆症防治帶來新的突破。

作為我國倡導「衝擊波醫學」的領軍人,邢更彥坦言,自己大量的精力和熱情都集中在搞科研、寫論文、做實驗上,今後應該加大對「衝擊波醫學」的推廣力度,讓這項醫療科技惠及更多的百姓,因為它花費少、創傷小、效果好,更符合政府的醫保支付政策,百姓容易接受,「雖然理論上高大上,但在操作上,不像外科手術般複雜,基層醫院比較容易掌握,社區醫院只要給予一定的培訓,也很容易實施。」

科研需要「拚命三郎」

談到在衝擊波科研方面摸爬滾打近30年所取得的重大收穫,邢更彥講述了不久前參加的一次國家級科研大項目立項評審會,他作為那次會議的評審專家出席會議。邢更彥坦言,目前,國家推進科技創新的力度很大,給予新科技新項目的支撐和支持力度之大也是前所未有,但他發現,「嚴格意義上講,這次會議中,一些科研部門表現並不出色,甚至某些方面令人擔憂。」邢更彥說,從這些部門所提交的項目資料中不難看出,他們的前期準備工作雖然不能說不足,但絕不能說很好,甚至有些項目負責人之前都沒有獲得過國家項目支持,說明他的科研能力不足,甚至有的部分竟是東拉拚湊起來的,「這種對科學不嚴謹的態度是絕不應該出現的,這種態度也不可能產生真正的科技創新,要想搞科研,必須要有較真的精神,戰不旋踵的執著,拚命三郎般的忘我追求,才能探究出真理。」邢更彥強調,作為這種國家性的、重大機遇性的科研項目,必須要經過長期深入研究和實踐積累,方能經得起各方面專家的評審,才對得起國家給予的科研經費及政策支持,「科研不僅要做到知其然還要做到知其所以然,只有做到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才能披堅執銳攻克萬難,具備掌握核心科技的能力。」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