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千萬教師爭3000名額?八成教師認為職稱制度沒有積極作用

作者|芥末堆 小筱

排版|芥末堆 空缺

“我去年穿了這件衣服,今年還穿這件,如果還沒評上,以後每一次職稱述職,我都會穿這件衣服。”

這是成都某中學歷史教師何玉在第一次參加高級教師職稱述職報告會上聽一位老師講到的。四年後,那句話以及那位老師的服裝和講話的語氣仍令她印象深刻。“她能讓我感受到一名教師的堅持和篤定,還有肚子裡憋著的那股氣。”

職稱是教師工作能力和榮譽的象徵,許多教師為了完成高級職稱終其一生都在努力。然而,現行的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名額分配不合理、評價標準不科學、評價機制不完善等問題卻飽受詬病,是否能真正調動教師的積極性仍頗受爭議。究其根本原因在於僧多肉少。

以中小學正高級教師職稱評審為例,教育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義務教育階段專任教師949.4萬人,普通高高職任教師177.4萬人。而同年,全國中小學教師正高級指標數僅3496個。其中,北京市71個指標數,天津市41個指標,名額最多的廣東省也僅有300個指標,平均至每個學校的名額數可想而知。

對此現狀,教師們怎麽看?近日,芥末堆調查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數百位教師,其中,有19.09%認為職稱評定能夠調動教師積極性,80.91%認為不能,59.07%認為應該取消職稱制度,幾乎所有的老師都認為現行的職稱制度應該改革。據了解,54位教師中,中小學教師佔據絕大多數。

僧多肉少,一個名額十幾個人爭

“會有老師連續好幾年參加職稱評定嗎?”

“太正常了,我都已經連著述職四年了。”

“為什麽一直沒評上?”

“僧多肉少,競爭非常激烈。”

僧多肉少的問題幾乎是每位受訪的老師都會向芥末堆反應的。

職稱評定的準入門檻並不低,教師們需要滿足許多硬性條件。一般情況下,教學年限達標,班主任或行政工作經歷、發表論文、支教經歷、賽課成績是限制教師參評的第一道門檻。

“滿足所有條件只是具有了參評資格,並不意味著就一定能評上,還得靠天使地利人和。”上海市某重點中學語文教師秦峰告訴芥末堆。秦峰所指的天時地利人和最主要的就是名額問題。

教師職稱的名額並非學校決定,而是由所屬教育部人事局根據地域整體統籌分配。由於缺少對學校師資情況的詳細調查,名額配置過程中,被教師認為“不公平”的現象屢見不鮮。

研究生畢業三年後,何玉直接被評定為中級教師。之後,她常年擔任班主任,賽課獲獎、論文發表更是數不勝數。第一次參加高級教師評定時,何玉信心滿滿,卻不料屢次受挫。“開始會憤憤不平,現在已經淡然了。”

近兩年,何玉所在的中學幾乎沒有高級職稱的名額,一旦有一個,就會有十幾個老師同時競爭。連續四年參評,何玉目前仍是中級教師。

“在公辦學校評職稱是非常困難的,資歷越老、時間越長的學校評定職稱的矛盾就越突出,一個蘿卜一個坑,幾乎沒有名額,除非老教師退休。”何玉認為,相較老牌學校,新學校會相對容易一些,因為坑坑都在,還沒有人填,但一旦填滿就會非常麻煩。

論資排輩,年輕教師積極性受挫

何玉輸在了“資歷”。

在職稱評定過程中,學校本應按照打分製來評級,理想狀態下,分數高者就任,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多位教師在調查中反應,由於學校中老年教師人數較多,在職稱名額有限的情況下,學校論資排輩,打分很多時候只是個形式。 年輕教師只能等著“媳婦熬成婆”,部分高級教師卻會出現職業倦怠。

根據工作年份和對學校的綜合貢獻評級是何玉所在學校目前的做法。在她看來學校考慮到年紀大的老師因為歷史和名額問題沒評上,現在納入考慮是可以理解的。問題是,這樣的做法打消了部分教師的積極性。“很多老師會放棄參評資格,因為覺得沒什麽希望。”

芥末堆此次調查顯示,有80.91%的教師認為目前的職稱評選制度不能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不少老師表示,抱著“反正到了年齡,工作時間長了自然而然就有了”的心態的教師絕非少數。

論資排輩的問題在鄉村學校同樣存在。劉揚帆在江西省吉安市某縣鄉鎮教學點教書,教學點隸屬於縣城的中心小學,學校只有他一名老師和八名混齡學生。語文、數學、音樂、體育……所有的課程由劉揚帆一人教授,他的工作量遠遠大於在中心小學的教師,而工資僅比他們多150元(交通補助)。

劉揚帆所教授的班級成績一直在提高,即便如此,他在評級中仍然不佔優勢。一方面,他所在的鄉鎮村老師基本是畢業不久,教學年資較短的年輕老師。按照學校規定,每多一年教學年資,評級考核中加0.6分,“分數咬的非常緊,要靠小數點後兩位來分前後,每年0.6分意味著你教學成績再好也不如人家工作時間多兩年啊。”劉揚帆認為,學校表面是打分製,實則還是論資排輩。

另一方面,中心小學和村小教師同時參評,無論從教學資源還是學生素質都存在明顯差距。“如果你原來帶倒數第一的班級,無論怎麽教還是倒數第一,學校不看提高率,只看排名,那麽你的年終考核分數依舊很低。”“村小的老師幾乎沒有機會。”劉揚帆認為在這樣的考評制度下,教書反而要靠運氣。

“最晚到2020年我可以參評10級,不過我是一定評不上的。”劉揚帆有些失落。

而鄭州某中學的資訊技術老師孟方永壓根就沒操這個心,“工作七年,我都沒認真去了解過評選制度,覺得太麻煩。”孟方永形容自己是佛系派教師。芥末堆調查發現,對於職稱制度完全不了解的教師有9.09%,教學年資集中在1-5年以內。

重學術輕教學,論文品質誰來保證?

“現在的評定制度側重於老師的綜合能力,要求老師既能搞科研又能上課,還能當班主任、搞社團,還要捨得老婆孩子去支教。”孟方永一邊吐槽,一邊流露出自己的無奈。

2018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政協副主席朱曉進提到,現行職稱評定偏重教學理論水準和研究水準,忽視了一線教師工作實績的考量,嚴重挫傷了教師的工作積極性。而在教學和研究方面,多數學校更注重教師的學術研究成果。

孟方永認為,重學術輕教學的現象主要是由於教學水準沒有可以量化的評價指標。“並不是每個老師都適合搞科研,有些老師勤勤懇懇教了幾十年,課上的無可挑剔,但不寫論文,不做課題都白瞎,到頭來,退休也頂多是個中級教師。”

不光中小學,高校問題更為嚴重。來自陝西某大學新聞傳播專業的副教授王磊告訴芥末堆,在高校,學生考的好壞對老師評職稱沒有直接影響,精力有限的情況下,老師會偏重於科研而忽視教學品質。

王磊認為這是導向問題。“教師的科研成果通常會和學校利益掛鉤,學校排名先後是按照科研產出來評估的,學校間的競爭也主要看科研,所以學校評比教師時候重科研是難以避免的。”

然而,重學術的結果一來在教學上難以集中精力,二來論文、課題數量上來了,品質卻無法保證。“老師為了求數量,把尚未成熟的作品發表,回頭成了自己都不願意看的文字垃圾。”王磊表示。

相較高校,中小教師的論文品質更是難以保證。秦皇島某教科所教科員王俊剛告訴芥末堆:“老師的材料交上來只是走個形式,數量夠了就好,來不及挨個看內容。如果仔細看,很多課題根本經不起推敲。”

而不重內容品質恰好為論文代寫滋生了溫床。在某論文代寫群裡,芥末堆看到職稱材料代寫明碼標價,省級論文400元,國家級500元,贈榮譽證書一張;國家級十三五重點課題800元起,知網可查;國家級優質課300一張,優惠辦理中等資訊赫然醒目。

“八仙過海,各顯其能”,劉揚帆說,找人代寫早就成了教師之間“明面兒上的秘密”。

教師流失嚴重,職稱取消還是改革?

除了上述問題,評價體系單一、人為因素太大、教師負擔過重、一評定終身也是教師們集中反應的問題。因此,許多教師會選擇向私立學校或培訓機構流動。在芥末堆的調查中,有45.46%的教師表示有過離開公立校的想法。

但正如朱曉進在兩會中提到的,名師成長之路,除個人努力外,更是得益於公辦教育的資源機會。名師形成影響力後而又離開,是公辦優質資源的流失。

現有的職稱制度該取消還是該改革芥末堆調查顯示,有59.07%的教師認為應該取消,95.45%的教師讚同改革,並提出了相應意見。

何玉認為,論資排輩的根本原因是僧多肉少,應該適當放寬配額。同時對於不同年齡層的教師應該采取不同的評價體系,不能一概而論。比如年齡大的老師缺少賽課機會,很多時間和經歷花在指導青年教師成長上,應該通過其他方式進行考評,而非論資質引起年輕教師不服。

劉揚帆則希望在職稱改革中,公開課和論文隻作為參考,不作為加分項;教學成績不應隻以期末考評為標準,學期過程中的考評測試同樣應納入考慮;年終考核打分時,應參考家長意見,多方面評定教師成績,例如學生行為發展、進步等,不單論成績高低;競聘委員會成員應公開透明。

關於重學術輕教學的問題,王磊建議進行職稱分類。“擅長學術的教師搞學術,不擅長的就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學中,評定時候科研型和教學型老師分開晉升。王磊認為,這樣能避免教師分身乏術,兩頭不精。

儘管落選四次,何玉仍抱著盡人事聽天命的態度。她告訴芥末堆,自己不會放棄爭取,也從未想過離開學校,她的夢想是做特級教師。

“特級教師坐地鐵是可以免票的,地鐵費雖然沒有多少錢,但免票是一種社會的榮譽和認可。” 職稱晉升的路上,有很多像何玉一樣的老師懷揣著期待。

芥末堆注:文中所有名字均為化名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