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沒論文也能評上教授,“教學型”教師的“春天”來了?

近日,南京林業大學公布了2019年職稱評審結果,從教33年的理學院蔣華松老師如願評上了教授,成為該校第一位“教學專長型”教授。蔣華松此次“入圍”,並無一篇論文、無一分科研,全靠的是他平時課堂教學的表現和成績。據悉,南林大今後每年都將為一名教學專長型教師提供職稱晉升的機會。

對此,部分網友持肯定態度:

@海紫羅蘭:乾得好!擅於教書培養人才的就讓別人專心於課堂,擅於研究的就讓別人專心於科研。兩者同等重要。

@陸小小沐:改革的方向是對的,但“教得好”也要經得起質疑、經得起檢驗,要能服眾。

@肥皂粉:非常好,極力讚成!我也在高校,很多高校裡老師拚命寫論文,拿科研課題,認認真真教書的人少之又少了。

當然,也有網友表示質疑:

@含章居:不搞科研,如何能把握學術動態、學術前沿,如何培養人才?!

@少年阿賓的成績不太理想:乍一看是很好。但是大學的重點確實應該在於科研。學生想學可以去看網課。這麽改革可能意義不大,而且怎麽才算教得好呢?

@滾筒洗衣機:不評判事情,但教學工作本就不好量化,想知道以教學評上教授其認定的標準是什麽?標準是否合理?是否公平公正?

“教學型”教師的春天來了?

我們知道,在大學的職稱評比中,看重的是科研成果、論文數量等,高校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也一直存在,甚至有“科研是自留地,教學是公家田”一說。

因此,不少高校教師因為科研忙得團團轉,嚴重壓縮了他們的教學時間,反而忽略平時的教學工作。而一些長期承擔思政、數學、外語等公共課和基礎課的教師,平時的教學工作量已經很大,很難有精力做科研、寫論文,加之其本身在科研突破上也有難度。這讓許多擔任教學工作的教師,在職稱評定中優勢不大。

對此,關於南京林業大學評“教學專長型”,有不少人認為,這是不是代表“教學型”教師的春天來了?

除了南京林業大學,還有其他高校都有相關舉措。比如南京理工大學應用數學系教師黃振友,雖然教學備受好評,但論文在職稱評定中不佔優勢,自1999年以來一直是副教授,直到2018年,黃振友憑借自身的教學實力及成績,成為南京理工大學第一位“教學為主型”教授。

此外,2018年7月,中辦國辦頒布了《關於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提出“突出品德、能力、業績導向,克服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傾向,推行代表作評價制度,注重標誌性成果的質量、貢獻、影響”。之後,科技部、教育部等聯合發布通知,聯手開展清理“四唯”專項行動。在清理“四唯”的背景下,不少高校逐漸重視教師教學工作,不再以論文好、學歷高來評定教師的能力。

此次南京林業大學評“教學型”教授一事,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唯論文、唯學歷等傾向,給以教學為主的教師打了一針“強心劑”。

當上“教學型”教授容易嗎?

有人質疑,教師教得好不好一直都沒有固定的量化標準。你說教得好,一個班總會有幾個學生學習落後,你說教得不好,好學生每個班都不會缺。以前,高校對老師的評定標準也多以科研為主。如何確保“教學型”教授在評判上公平公正,且實至名歸?如何量化老師的教學工作、教學質量及教學成果等?這更需要高校自己探索。

對此,南京林業大學在今年3月就印發了《南京林業大學教學專長型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資格條件(試行)》的通知,其中提到關於“教學專長型”教授的資格條件。從學歷、資歷、專業理論到教學業績、成果要求等均有規定(詳情見下圖)。

由此可以看到,單從“教學專長型”教授的資格條件上,就制定了比較高的標準,想要符合首先就要有一定的資歷和實力。

而在“教學專長型”教授的評定上,更是不易。據了解,光是在“深受學生歡迎”這一點上,該校學工處就調取了近五年的畢業生數據,通過發放調查問卷,了解畢業生對教師教學活動效果的評價。此外,對其教學成果、教學工作量等也進行綜合考量。

可見,能當上“教學專長型”教授並不容易,教學實力方面必然不會讓人失望。但從另一方面講,這也調動了整個教師隊伍的積極性,從而促進學校教學質量的提高。

科研與教學要平衡

長期以來,職稱評審量化考核的是教師的科研成果,其中論文發表成為最主要的考核內容。逐漸地,唯科研、唯論文成為教育領域無形的指揮棒。而教師的薪資、地位也與之相關,重科研的現象在高校似乎已成平常。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很多高校越發重視教學,並鼓勵教師教學。比如,有不少高校以重獎獎勵教師教學工作。

浙江大學設立了“永平獎教金”,該獎勵於2011年設立,包括傑出教學貢獻獎(每人獎勵100萬元人民幣)、教學貢獻獎(每人獎勵10萬元人民幣)、教學貢獻提名獎(每人獎勵5萬元人民幣)。

武漢大學則設立了“本科優秀教學業績獎”,該獎項用於獎勵在本科(含研究生基礎課)教學一線工作業績突出的優秀教師。通過各學部及學工部門選拔推薦、師生網絡投票、獎教金管理委員會評審和學校審批的方式確定最終人選。

廣東財經大學2019年頒布《本科教育教學獎勵辦法(征求意見稿)》,對教學科研進行同等獎勵,獎勵在本科教育教學工作中貢獻突出的在編教職工。其中,獎勵最高額度達80萬元。對於獲得過這一獎勵的員工,在職稱職務晉升、評優評先和進修等方面,享受同等條件下優先考慮的機會。

……

“教學型”教授也正在鼓勵中出現。以上文提到的兩個大學為例。早在2013年,南京林業大學發布的《南京林業大學教授資格條件(試行)》中,就已試行多元化複合型評價體系。按照教師的不同專長,將他們分成教學為主型、教學科研並重型和科研為主型,對不同類別教師的科研業績和成果區別以待。而南京理工大學在開展職稱改革中,將教師崗位細化成多種類型,比如,有教學科研型,有教學為主型,也有科研為主型,甚至還有實驗型。

當然,高校除了在重視教學工作,提升教學質量方面有所舉措,還應有其他探索。比如在“點對點”的頒發教學獎項和教學榮譽之外,還要“點對面”地提高課時費,進行總體性的鼓勵。以及實現學生和教師在教學評價中的主導權,以選票的方式搜集學生的原始聲音,避免那種依據幾個簡單指標、關照主導領導意見的行政主導慣性等。

從本質上來說,大學裡,“重科研輕教學”和“重教學輕科研”都是不應該出現的,兩者應該平衡,讓搞科研的專心搞科研,讓教學的專心教學,兩條路徑沒有輕重、高下之分

大學裡需要好的老師,也需要好的科研成果,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選擇一個,而學校則要平衡科研與教學的利益,促進科研和教學的共同發展。無論教師的工作領域是哪個方向,只要做出了成績,都值得鼓勵。從日常收入到獎勵機制、職稱評定,都要保證公平公開,科研與教學“兩手都要硬”,這才是大學該有的“模樣”。

本文綜合自教育部官網、南京林業大學人事處、《新華日報》、澎湃新聞、《現代快報》、中國聚焦、西安網、光明網、《中國青年報》、《法制晚報》、麥可思研究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