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頸椎失穩

頸椎失穩:

頸椎失穩而錯位,是頸椎病發作的主要病因。維護脊柱的穩定性,有賴於椎周軟組織(包括韌帶、關節囊、肌肉和筋膜)和椎間盤的健全。故無論急性損傷或慢性勞損,傷害了上述組織,均可導致頸椎失穩。

(一)椎間盤變性造成的失穩

頸椎椎間盤變性過程中,由於椎間盤退化萎縮而致椎間距離縮短,使椎間韌帶及關節囊相對鬆弛,後關節面具有自前上向後下傾斜的特點,當椎間盤退變使椎間失穩時,椎體沿著此斜面發生滑移錯位,輕者稱前後滑脫式錯位,較重的稱為半脫位。於側位片可見椎體後緣連線中斷後移或前移,過伸、過屈位時此現象加重。

(二)韌帶損傷造成的失穩

前縱韌帶、後縱韌帶、項韌帶,以及其他各椎間短韌帶和關節囊的作用,保證了頸椎35個大小關節在正常範圍內活動,這是頸椎正常活動功能穩定性的基礎。

項韌帶是較強大的韌帶,但處於淺層,且其上附著著頸肩背區多層肌肉,當外傷、勞動或運動時,肌肉強力收縮,極易發生韌帶(關節囊、深筋膜)的附著處撕脫性損傷,韌帶損傷後,可發展成為纖維性變或鈣化。當椎間失去韌帶約束後,椎間關節活動範圍失控,極易發生錯位。

(三)肌肉損傷造成的失穩

肌肉是人體運動的動力器官。上肢的超重運動或外傷,易造成頸肩背部肌肉附著處發生損傷,早期常在損傷局部有無菌性炎症反應,出現局部酸脹痛等癥狀,後期可完全康復或形成不同程度的纖維性變、粘連或鈣化。

這些病理變化使肌肉的功能發生異常,炎症反應可引起肌肉痙攣而疼痛,纖維化和鈣化使組織功能下降而鬆弛無力,粘連、攣縮可使肌肉失去應有的伸縮性。頸肩背部肌肉多與頸椎相連,因而會造成頸椎運動變形;久之,將進一步引起椎間韌帶、關節囊和椎間盤軟骨板的損害,發展成為脊椎失穩。

頸椎小關節錯位或骨質增生而造成脊椎神經根受壓迫或刺激時,肌肉因其支配的神經營養障礙而萎縮,肌力減退;或因而引起反射性肌肉痙攣(防衛反射),此種肌力失衡,起源於關節錯位,但反過來又加重關節錯位。故治療此種脊椎失穩,,要以關節複位和解決肌肉萎縮、痙攣並重。

(四)體質或其他原因造成的失穩

中醫認為,頸椎病與肝腎虧虛和血虛有關。婦女更年期及男性60歲左右,由於內分泌功能紊亂,其脊椎退變加快,失穩現象加重。頭面頸部的急性炎症疾病,如扁桃體炎、咽喉炎、感冒等,均易並發頸椎病。慢性咽炎也常與頸椎病並行加重。炎症通過淋巴、血循而擴散至椎周軟組織(韌帶、關節囊、筋膜等),引起組織充血、滲出,致局部水腫、軟組織鬆弛無力等。

頸椎失穩狀態,尚未發病前,稱為頸椎病的代償期,患者可偶發落枕或勞累後頸背部不適。如遇某些誘因,即可急性發病。

常見誘因是:

1.輕微閃挫傷

2. 落枕

3. 頸肩部受涼

4.揮臂或提扛重物

5.低頭或仰頭工作時過度疲勞

6.感冒或其他疾病。

由於頸椎失穩後,易受外力或自身肌力牽拉而致小關節錯位;或由於關節活動過程中失去韌帶的約束力而超越功能範圍,如低頭時某關節已超過正常活動範圍,當抬頭時,關節不能還納而錯位或滑脫;椎間盤變性的椎小關節會順關節斜面向後滑移而發生半脫位,或因揮鞭性損傷而致椎間盤突出。

椎間錯位,使椎間孔橫徑變形變窄,或椎管矢狀徑變形變窄,或橫突孔排列變形,而導致發病。

文章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