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不要忽視和3歲前孩子的互動交流!錯過後果很嚴重

很多時候,我們嚴重高估了“家境、父母學歷、智商”這些所謂的硬核條件,而忽視了3歲以前和孩子溝通的重要性。

“3000萬詞匯鴻溝”(The 30 MillionWord Gap)這一著名概念,來源於美國學者Betty Hart和Todd R. Risley 八十年代在美國堪薩斯州進行的長期追蹤研究。

在討論這個研究之前,先介紹一個概念:社會經濟地位(Socio economic status, SES)。SES是對家庭收入、教育、職業等因素的綜合衡量指標。

這項研究招募了42個家庭,從孩子7-9個月開始跟蹤研究。每個家庭至少跟蹤2年半,一直到孩子36個月。每個月,研究者都在家庭內部拍攝1小時的錄像,記錄孩子和家長的互動過程。42個家庭裡,有13個家庭來自高SES背景,10個來自中等SES,13個低SES,6個來自接受救濟家庭。

研究發現,孩子之間的差異,產生於孩子3歲以前,而不是開始上學之後。而這些差異的產生,來自於家長和兒童的日常親子互動經驗中產生的巨大詞匯學習結果。

圖1. 3歲之前,不同家庭背景兒童的詞匯量差距越來越大(Hart & Raisly, 2003)

圖2. 根據線性發展測算的“三千萬詞匯鴻溝” (Hart &Raisly, 2003)

高SES家庭,父母平均每小時和孩子交流的詞匯數量是2153個,孩子的詞匯量是1116;低SES家庭中,這兩個數字是616和525。

也就是說,高SES家庭的孩子,至少比低SES家庭的孩子,在四歲(按照一年52周)之前,就多“聽”到了3000萬詞匯,這就是著名的“三千萬詞匯鴻溝”的來源。

雖然是家境好的孩子,比家境差的孩子,詞匯量更大,但這並不是因為經濟差別因素,而是這些家境好的家庭,有更多自由時間陪伴孩子,和孩子們互動、“交流”。家境不好的家庭,忙於生計,沒空照顧孩子、有耐心地和孩子交流。

“三千萬詞匯鴻溝”在美國乃至世界範圍都引起了巨大的反響。長期以來,研究者一直試圖深入地理解來自不同家庭背景兒童發展的差異,H&R的研究提供了一個非常關鍵的切入點:差異的產生絕非一蹴而就,是來自兒童從出生,一點一滴日常生活經驗的累積。

所謂“魔鬼藏於細節”,H&R的研究提示人們關注親子之間每天、每小時、每個句子乃至每個詞的互動和溝通,因為正是這最基本的交流單元,組成、構建了兒童學習經驗的大廈。也很不幸地,造成了不同背景兒童發展的巨大、難以彌補的鴻溝。

研究團隊發現,在短時間提高4歲兒童一定的詞匯量並不難,但是很難讓來自低SES的孩子“加速”學習。兒童即使進步了,要保持這種進步的“速度”卻幾乎不可能。到了小學,低SES兒童在幼兒園的乾預中獲得的詞匯進步也會消失殆盡,更不要說初中、高中。也就是說,兒童詞匯學習的“發展軌跡”是很難改變的。

《卡拉索和她的書》中講了一個讓人溫暖的故事:小姑娘卡拉索因為染色體缺陷,每天睡眠超不過2小時,發育緩慢。到她3歲時,醫生們對她的診斷是“心智及身體生長遲緩”,建議卡拉索的父母把她送到特殊的收容機構去。

卡拉索的父母拒絕了,因為他們從卡拉索4個月時就開始給她讀故事,9個月時,他們發現女兒對某些特定的故事有積極反應。從3歲開始,卡拉索的父母每天給女兒朗讀14本書,堅持不懈。奇跡終於發生,5歲時,再次對卡拉索進行測試,她的智力發展水準超出了一般孩子的平均水準。

這個故事出現在吉姆·崔利斯《朗讀手冊》的各個版本中,它在提醒家長們,在語言發展的關鍵期,擴充孩子的詞匯量,給他們讀故事,和他們聊天,完全可以成就一個優秀的孩子。

為什麽父母的詞匯有這麽大的能量?以及父母的語言是如何影響孩子的?

原來,人類的大腦是唯一在出生後還具有可塑性的器官,尤其在3歲以前。這三年裡,使大腦建立神經連接的條件是什麽呢?除了感官等刺激,也包括語言,具體來說是父母和孩子的日常對話。

我們每個人與生俱來就有一千億條神經元潛能,能轉化成諸多不同的潛力。但是,這些神經元需要關鍵性的類神經連接,如同無數個獨立的電話亭需要連接線一樣。

父母語言的神奇作用遠不止簡單的詞匯導入,這是決定特定神經元回路的優勢、持久性和修剪其他神經元回路的必要刺激因素。

大腦神經元連接越多,孩子越聰明,學習能力越強,學習成績自然更好。

根據父母對孩子說的詞匯量和父母對孩子說話的方式,父母的語言會對孩子的數學能力、空間推理、自身行為約束和道德品質等諸多方面產生深遠的影響。

(1)女孩子不是天生數學不好

研究人員在觀看記錄視頻時發現,在同樣的時間段內,有的孩子只聽到了4個有關數學的詞匯,而有些則聽到了超過250個與數學相關的詞匯。一年累計下來,這些孩子聽到數學詞匯量的差距多達10萬左右。

而在隨後的數學能力測試中,聽到更多數學詞匯的孩子毫無疑問表現得更好。

這並不是因為他們更聰明,而是與他們所接觸到的詞匯有關。通過語言,大腦超凡的能力會將其轉化成,比語言實際所傳遞的意義更廣泛且更複雜的理解力和其他能力,幫助孩子打下日後學習的基礎。

一項針對母親的研究發現,她們兩歲以下的女兒接受的數學談話,是兒子的一半,接受的有關基本數字的談話大約是男孩的三分之一。母親一直高估兒子的數學能力,而低估女兒的數學能力。因此,他們更傾向於讓兒子參加數學活動,從而增加了兒子在數學上的參與度和興趣。另一項以小學老師為樣本的研究結果是,女性會將她們對數學的焦慮不安感傳遞給女孩。

總之,是社會、父母的偏見,導致女孩子在數學方面的學習,弱於男孩。

事實上,沒必要接受刻意高深的訓練,父母單純的數字輸入,就有提高孩子數學能力的魔力。

比如,在給穿衣服的時候,可以說“一顆扣子、兩顆扣子、三顆扣子……”;上台階的時候,可以數,一個台階、兩個台階、三個台階……

生活中充滿了數字,而這些是給孩子數學啟蒙最好的素材。

(2)培養孩子成長型思維

“成長型思維模式”,即幫助孩子形成“努力是獲得成績的關鍵因素,而缺乏能力、不聰明,並不是導致失敗的原因,放棄才是”的觀念。

研究發現,在三歲之前經常受到基於過程稱讚的孩子,更容易具備成長型思維模式。具備這種思維模式,有助於孩子對抗自我定型這一嚴重影響學習成績的風險,讓他們沒有聰明的包袱,因此不害怕自我挑戰,從而獲得更大進步。

而認為自己天生“聰明”的人在面對他們無法完成的事情時,更容易放棄,因為他們“不夠聰明”,或者這件事不重要,又或者有人在背後操控了那件事。德韋克教授說:“如果不能正確運用稱讚,它就會變成一種負面力量,一種讓學生消極且依賴他人觀點的麻醉劑。”這是父母需要警惕的。

(3)道德觀的建立

《沃頓商學院最受歡迎的成功課》指出,善良、奉獻且不求回報的人不僅僅會獲得至善的讚美,他們的事業也會蒸蒸日上,也就是說,“好人有好報”其實是有學科依據的。

而父母的語言對孩子人品有著重大影響。

當孩子做錯了事情的時候,父母應該說“你做了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而非“你真差勁”。這樣可以幫助他們明白自己是“善良的”,只不過是犯了一個可以挽救的錯誤,而不是讓他們產生消極的自我感受,覺得自己差勁。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