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基金業協會鍾蓉薩:大類資產配置離不開指數產品

  鍾蓉薩

  ⊙記者 金蘋蘋 吳曉婧 ○編輯 楊剛

  隨著FOF產品和養老目標基金等長期配置型資金的逐步入市,以及社保、保險等資產配置需求的增加,機構投資者正逐步成為市場的主要配置力量。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副會長鍾蓉薩在第十二屆指數與指數化投資論壇上表示,指數產品在大類資產配置中的重要性將逐步凸顯,指數化投資的發展太空非常廣闊。

  近年來,指數基金、ETF等被動型產品在境外市場受到投資業界的廣泛認可,發展勢頭迅猛。以美國為例,2008年之後,指數基金管理規模連續9年增長,至2017年底達3.4兆美元,較2008年底增長了4倍,在共同基金中的佔比從2008年的6.4%上升至2017年的18%。

  鍾蓉薩認為,境內指數產品的發展水準與美國等境外成熟市場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境外機構投資者的進入,有望推動指數的專業化和個性化的深入發展,指數基金作為大類資產配置的重要標的,市場需求巨大。

  區別於主動型投資,指數化投資是資產管理行業專業化分工的體現。鍾蓉薩強調,指數化投資的立足之本在於對指數的模擬能力,而被動管理能力更是基金公司指數型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因此指數化投資應堅持被動跟蹤的原則。“如果過度關注指數型產品賺取超額收益的能力,而忽略了被動管理,無異於舍本求末。”

  當前A股市場的投資者結構仍以個人投資者為主,缺少資產配置類的機構投資者。截至2016年底,持有公募基金份額的有效账戶為26954.59萬戶,其中個人有效账戶為26946.09萬戶,佔比99.97%。鍾蓉薩表示,指數型產品作為重要的大類資產配置工具,市場上缺乏與之相匹配的有資產配置需求的機構投資者。但隨著養老目標基金和FOF的發展,會有更多的長期資金進入市場,從而優化指數化投資的投資者結構。

  鍾蓉薩表示,A股被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在為境內指數產品市場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挑戰。未來基金公司和指數機構不能僅局限於被動跟隨,應主動挖掘機構投資者的投資需求,從而提供更專業的定製化指數服務,搭建更高效的指數產品結構。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責任編輯:陶然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