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愛你愛到吃掉你?這可怕的愛,孩子要不起

Summer姐姐 / 文

前兩天看了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很喜歡(牆裂推薦!超喜歡裡面黑人鋼琴家的職業假笑),就想著再看看別的獲獎影片,然後就看到了這個一團喜氣、萌翻了的《包寶寶》:

《包寶寶》是由華人女孩石之予執導、美國皮克斯動畫工作室製作、迪士尼電影公司發行的動畫短片,以貼片方式與《超人總動員2》一起上映,在前不久的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上,獲得了最佳動畫短片獎。

影片一開始,一雙胖胖的但靈巧的雙手,熟練地和面、切面劑子、擀皮兒、包餡兒,一只可愛的包子就誕生了。

飯桌上,夫妻倆共早餐,像很多步入中年的家庭一樣,兩人表情麻木,全程無交流,丈夫在匆匆咽下包子之後,腳不沾地地上班去了,留下孤獨的妻子,和那聲輕不可聞的歎息。

可以看出,這個家庭的女主人,似乎是沒有工作,負責家務,而且,不快樂。

孩子呢?是沒有,還是已經成年離家?帶著這個疑問,我們繼續往下看。

女主人正準備吃掉最後一個包子,突然,包子發出了嗚嗚的哭聲,大驚之下,女主人扔掉包子,眼睜睜看著它幻化人形,長出小胳膊小腿兒,變成了一個萌化了的包寶寶:

於是,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女主人精心照料這個可愛的baby,陪他成長,喂他吃飯,日夜相伴,形影不離(爸爸從此沒出現過,華人導演深諳“喪偶式育兒”的精髓。)

但是,隨著包寶寶慢慢長大,有了自己的思想和判斷,之前的“歲月靜好”慢慢被打破,媽媽不允許包寶寶離開自己半步,至於讓他擁有自己的朋友和社交?開什麽玩笑,這樣太危險了!

有人說這個畫面是隱喻中國女足的強大,笑死我了

俗話說,兒大不由娘,看著孩子逐漸地“不受控”,女主人無法接受這樣的事實,她開始做一些“努力”,想要拉回寶寶的心,換句話說,她希望能夠和寶寶回到兒時的親密無間。

於是,她偷聽孩子跟朋友打電話,被憤怒的孩子趕出了臥室。

她做了一桌好飯好菜,孩子卻頭也不回地跟自己的朋友外出玩耍……

像極了現實中很多的親子關係,孩子漸行漸遠,父母氣急敗壞。

讓矛盾達到頂點的事件 ,是包寶寶找了一個異國妻子,收拾行囊要離開這個家,媽媽哀求無果,無法接受孩子的“背叛”,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抓起包寶寶就吞了下去,然後崩潰痛哭:

這是全片的暗黑時刻,看得我毛骨悚然

毫無心理準備的我,被這一幕直接嚇到心態全崩:說好的暖心家庭短片呢!!!據說,去電影院看《超人總動員2》的孩子們,有的被嚇到哇哇大哭,好無辜。

看完這部短片,我只想抱抱包寶寶(中文真是博大精深)。

藝術來源於生活,看似誇張的影片背後,講述的是一個沉重卻無法忽視的問題:父母的控制欲。

控制欲強的深層次原因,是不安全感。

有些父母,無法在自己的生活領域中獲得充分的安全感,比如事業、感情都不太順利,無法掌控,甚至沒有什麽個人的興趣愛好,但面對孩子時,他們認為自己有能力、而且有充分的理由對其進行管束。

就像片中的媽媽,沒有工作,沒有自己的社交圈子,而丈夫看上去也和她交流很少,唯一能夠抓住的,或者她認為自己唯一能夠控制的,就是自己的孩子了。

心理學上有一種叫“被剝奪超級反應傾向”的概念。當你心中一旦有了“對所關注的一件事的掌控感慢慢被剝奪、丟失“,那麽你的心裡不安全感就越強烈,控制欲就越加強烈。

人們在損失已有的好處和損失即將擁有的好處的時候,會感覺痛苦,表現出不理性的一面,導致認知偏見,從而變的更加愚蠢和容易犯錯。

說白了,就是以愛之名,滿足自己不為人所道的私欲。

因此,片中的媽媽,發現事情發展到了她無法“掌控”的地步的時候,選擇了“吃”掉自己的孩子。

可憐,但也十足可恨。

其實靜下心來想想,這驚悚的一幕,在現實中是完完全全有跡可循的,想想我們的周圍,是不是常常能聽到這樣的話:

“我生你幹什麽?還不如把你塞回肚子裡去!”

這句話太耳熟了不是麽?想想這句話發生的語境,大概率是家長髮現,孩子脫離了自己控制,而發出的有點氣急敗壞卻又無力的呐喊。

這部短片的導演是一個華人女孩,她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說過,短片中最駭人的那一幕,也是她媽媽真實說過的話:“真希望把你裝回肚子裡,這樣我就隨時清楚你的人在哪裡。”

乍聽上去是深沉的愛,細細琢磨卻讓人不寒而栗。

當然,短片最後,包寶寶不過是女主人一個有點驚悚的噩夢,最終的結局是,離家出走的兒子幡然悔悟,父母也順水推舟接受了他的異國女友,一家人和和美美坐在一起吃包子。

一家看似其樂融融,爸爸的身體語言卻很誠實,真是微妙

其實我倒覺得,這部片子,完全可以在女主人吞下包寶寶之後就結束,沒必要強行拗一個大團圓結局(我是不是太政治不正確了)。因為,現實中這樣的家庭,往往很難和解。更可怕的是,如果心中對原生家庭有怨懟甚至仇恨,往往會讓一個人的心智被蒙蔽,無法用正常的心態和三觀來面對這個世界,面對他人,甚至面對自己的孩子,惡性循環,才是最可怕的事情。

一個沒有被好好愛過的人,很難去好好愛別人。

最近大熱的電視劇《都挺好》裡,最令我傷心難過甚至絕望的一幕,不是明玉被二哥毒打,而是蘇大強去醫院名為看望女兒實則為兒子求情未果之後,笑著說的那一句:

這裡我要吹爆倪大紅和姚晨的演技!尤其是倪大紅老師。

原生家庭的影響,是很多孩子一輩子的魔咒。終其半生甚至一生的努力,我終於變成了那個我最討厭的人?這可太讓人灰心了。

現實中,這樣的例子也比比皆是,去年,有一篇文章刷爆了朋友圈:

文中的北大留美碩士王猛,在大學畢業後又到美國讀研,可以說是標準的“別人家的孩子”。但是他卻和自己的父母決裂多年,他將自己與父母決裂的根源歸結為:父母從小對自己的“過度關愛與管教”,翻譯成白話就是“控制欲”。

新聞下的評論吵成一片,有站父母的,有站王猛的,重點就是“成年人的問題到底能不能全甩鍋給父母”,但是有一條評論一針見血:

荒誕,卻又真實。

回到現實中來,如果你是你是明玉,你是王猛,亦或是生長在控制欲爆棚的原生家庭中的一員,無論怎樣,當你終於長大,也擁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面對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和心裡想念卻無法停止怨懟的家人,天人交戰之時,你該怎麽辦?

我想,你首先需要做的,是與自己和解,以及,在父母伴侶和孩子之外,找到真正的自己:“我是誰?我要怎樣活著?”才是你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當你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生活和價值,你也會更加願意給你的孩子自由和尊重,也許你會發現,許多因控制欲而造就的裂痕,會慢慢地不那麽明顯,甚至痊愈。當然,不痊愈也不要緊,重要的是,你不再害怕那些傷痕,因為你的內心,充滿了因為找到自我而帶來的安全感。

至於是否原諒那些曾經傷害過你的人,就變得沒那麽重要了。原不原諒是你的自由,但能不能過好這一生,是你自己的選擇。

如果你做不到從現在開始就放手,那麽最起碼在下一次意見相左之時,不再說出“你必須聽我的話!”這樣的話語,而是能夠冷靜地坐下來,聽聽ta為什麽要這樣做。

以愛之名的控制欲,往往要一份放愛離開的決心,才是最好的解藥。

最後,把龍應台的這首《目送》,送給所有的父母和孩子,讓我們共勉: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

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

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

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

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在這個世界上,唯有父母之愛,是為了別離。

所以,不要追。

以上。

- 作 者 -

Summer姐姐

資深電視人、綜藝達人

熱愛一切八卦,對世界永遠好奇

貓奴、吃貨、愛購物

在意生活品質,更喜歡種草

堅決不過“沒必要”和“差不多得了”的生活

倡導美好的親子生活方式

文章版權歸壹父母所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壹父母助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