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這部奧斯卡2019最佳動畫短片,打了多少中國式父母的臉?

今天(2月25日)台灣時間上午7點半,第91屆奧斯卡頒獎典禮在洛杉磯舉行。

令小康醫生最關注,是奧斯卡動畫短片----《包寶寶》,這是皮克斯歷史第一部由女導演創作的短片,也是首位的華人女性導演---石之予

作為家中的獨生女,從小就在爸媽的過度保護下生活,用她的個人經歷來講述中國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

短片講述一位空巢華裔母親,丈夫快速吃完早餐就去上班,獨自一人在家的他,吃包子的時候發現包子竟成為一個小男孩。

母親很喜歡這個包寶寶,像養個孩子一樣去餵養它。

給他量身高,洗洗澡,

帶他去菜市場買菜,時時刻刻都將他拴在身邊。

而包寶寶也時刻圍繞媽媽。

但隨著一天天的成長,包寶寶開始不再怎麼黏著媽媽,也不怎麼聽媽媽的話。

他有自己的朋友,在與朋友玩耍時不小心受到傷害,緊忙拉著包寶寶離開朋友,但包寶寶絲毫不領情。

漸漸地,包寶寶有自己的小心思,他冠上自己房間的門,也不讓媽媽進自己房間,甚至媽媽在推門而入時,頓時變得冷淡無情。

媽媽做了一桌好菜,卻發現包寶寶自己與朋友出去玩了,回來還著一個金髮碧眼的洋妞。原來包寶寶回來,只是為了收拾行李,並且要跟洋妞搬出去住。

而媽媽死死守住門,無論如何都無法阻止。包寶寶要離家,最後在失望憤怒下,一口氣將它塞入嘴巴,隨後蹲在地上哇哇大哭。

正當媽媽為此懊惱時,夢醒了,原來只是一場夢,自己的兒子走進來,並且一起分享兒子小時候最愛吃的麵包。

最後,媽媽也接受了洋媳婦,一家四口其樂融融包包子。

這部短片雖說只有短短的8分鐘,但卻幾乎展現了所有傳統的中式家庭格局:家長極強的保護欲與控制欲一心將孩子作為生活重心的媽媽,以及青春期母子關係的叛逆,還有在育兒過程中不太有存在感的爸爸

(石之予)

每一個懂事的孩子背後,是否都有一對「不懂事」的父母?

中國式父母,在近幾年一直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有多少父母就像影片中的媽媽一樣,當孩子成長或獨立時,牢牢將孩子拴在身邊,只是為了滿足自己控制欲?

在傳統中國家庭關係裡,家長望子成龍卻又護子心切,覺得自己為孩子付出太多卻得不到孩子的領情;

而子女又覺得家長事事干涉,想極盡所能擺脫父母的束縛,一個家庭往往就因這衝突而斷層一分為二。

歷來我們崇尚孝道與長幼尊卑,因此不少中國式父母很容易在親子關係將自己擺在高高在上的位置,在他們眼中,孩子是自己創造出來的產物,孩子永遠是孩子,必須要聽從父母。

正因缺少了「彼此尊重」,缺乏溝通與理解,也讓父母這份沉重的愛成為孩子高飛的枷鎖,再加上中國家長無暇對孩子自立意識與自立技能培養,孩子想自主但又無法自立。

還記得去年年初那則新聞----「北大畢業留學生拉黑父母6年,不回家12年」,他控訴自己從小到大所有的事情都被自己父母強製管轄,讓他認為這不是照顧,而是一種控制。

當人與人之間沒有設定對等的尊重,就不可能進行順暢地溝通,也不可能因通過換位思考來相互理解。

這部動畫短片雖說以大團圓結束,但很多現實中的結局卻未像電影裡那麼美好,很多父母還是無法學會將子女當成平等的個體來看待,在他們眼中,「包子」永遠都是包子,無法變成「人」。

正如紀伯倫在《孩子》寫道:「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不是你的想法;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不是他們的靈魂。

中國式父母含蓄而深沉的愛我們能理解,但孩子不是你的附屬品。

要想改變這種現象,最關鍵還得讓父母與孩子一起成長,逐漸放手,讓他們學習自主自立的機會,最終將他們作為與自己平等的成人來對待。

愛是付出而不是佔有,愛是尊重而非掌控。

父母無論何時何地都是孩子心中不可替代的港灣,

但船終究還得出海,我們能做無非就是告知他們外面大風大浪還得小心!

(圖片部分,來源於動畫短片《石寶寶》)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