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華縣皮影戲傳承人的春節:忙碌是一種認可

(新春見聞)華縣皮影戲傳承人的春節:忙碌是一種認可

中新社西安2月5日電 題:華縣皮影戲傳承人的春節:忙碌是一種認可

中新社記者 阿琳娜

5日正值大年初一,年味正濃,陝西華縣皮影戲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魏金全已開始投入工作。正月初一到十五,他每天都有演出,因為忙不過來還推掉了一些。儘管影響春節期間走親訪友,但在他看來,他的忙碌是民眾對傳統文化的接受和認可。

資料圖:皮影戲。中新社記者 張添福 攝

“三尺生絹作戲台,全憑十指逞詼諧。一口道盡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華縣皮影戲主要流傳於關中東府渭南華縣(今華州區)華陰、大荔一帶,唱腔以細膩優雅的“碗碗腔”為主,在中國傀儡戲劇中獨具特色。

魏金全出生在當地的一個“皮影世家”。從小耳濡目染,魏金全6歲便開始跟隨父親學習皮影戲,不僅可以“挑簽兒”操作皮影,還能唱會彈、自己設計雕刻演出用的皮影。

“以前農村盛行皮影戲時,逢年過節或婚喪嫁娶等都會邀請我們演出。”魏金全說,那時多是找一處空地,白色隔簾內掛一盞燈,五個藝人各司其職,或操控皮影,或操縱著月琴、雲鑼等樂器。

如今,皮影戲傳統的表演形式“漸行漸遠”,白色隔簾內只剩“簽手”操縱皮影,唱腔和樂器被音響取代。魏金全稱,皮影戲是綜合演繹,表演、演唱、樂器伴奏等要五個人同時進行,現在多是邀請‘簽手’表演皮影。在這種大環境下,皮影戲的很多東西都難以傳承。

“以前很多觀眾是要看懂戲看透戲,如今多是欣賞,皮影戲與觀眾生活有了‘距離’。此外,學習過程少則一年多要三年或更長時間,但學會後演出機會少、從業辛苦等,讓很多年輕人都望而卻步。”魏金全說,這些年來,他對學藝之人傾囊相授,但堅持下來的並不多。

近些年,魏金全受邀演出的機會大增,也曾受邀到美國、法國、意大利等地演出。魏金全說,2018年他幾乎每天都有演出,多時一天能演四五場。

魏金全告訴記者,如今的皮影戲演出為了適應市場需求,對唱腔、演出劇目、表演形式等都做了一些改變,比如傳統劇目的演出相應減少,傳統的“碗碗腔”因為很多觀眾聽不懂而減少了最原汁原味的演唱,很多皮影戲藝人都在尋找新的路徑。

魏金全的大女兒魏靜如今也會和他一起表演皮影戲,父女兩人在幕簾後的合作日益默契。演出之餘,魏金全總是會不遺余力地教女兒,希望她能將這門手藝傳承下去。

魏靜告訴記者,雖然現在演出傳統劇目的機會比較少,但父親會認真地教她傳統劇目和其背後的故事,並讓她接觸傳統的演出形式和皮影雕刻等。雖然從小接觸,但真正從事這行,她還有很多東西要學習。

“春節期間的演出隻邀請了‘簽手’,以前那種‘五人行’的演出越來越少了。皮影戲演出必須跟得上時代和市場的變化才能生存下去、傳承下去,皮影戲藝人也必須適應這種改變。”魏金全說,適應市場的同時,他也會把老祖宗留下的原汁原味的東西傳承下去,這是作為傳承人的責任和擔當。(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