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熟地是怎樣煉成的

古人從不吝嗇對熟地的讚美。

《雷公炮製藥性解》李忠梓老爺子這樣描述它:味甘苦,性溫,無毒,入心、肝、腎三經。活血氣,封填骨髓,滋腎水,補益真陰。傷寒後脛股疼痛,新產後臍腹難禁。利耳目,烏鬚髮,治五勞七傷,能安魂定魄

李時珍在他的《本草綱目》中也不落下風:填骨髓,長肌肉,生精血。補五臟內傷不足,通血脈,利耳目,黑鬚髮,男子五勞七傷,女子傷中胞漏,經候不調,胎產百病。

這樣讀起來,熟地像是一個「神仙藥」了。

在歷史的長河中,生地黃向熟地黃的轉化也並非一蹴而就,它有它的時空觀,借著這篇文章,咱們一起看下,熟地是怎樣煉成的?

地黃為玄參科植物地黃的塊根。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歷代本草均有記載, 為常用中藥之一。就像生薑放乾只能變成乾生薑,而不會變成乾薑一樣,鮮地黃變乾了只能稱作乾地黃,或者說是生地。而生地進行加工炮製後,才能叫做熟地。

可這加工炮製的方法,在這一千多年來,發生了多次改變,古人不斷發散思維,運用智慧,來讓熟地擁有更加「神奇」的功效。

熟地黃一詞始見於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其炮製方法為「 采地黃,去其須、葉及細根,搗絞汁以漬肥者,著甑中,土若米無在以蓋上,蒸之一時出,暴燥, 更內汁中,又蒸汁,盡出,便乾之。……

但在唐朝之前沒有「熟地」麽?也不盡然,就像前文所說,所有中藥的開發運用都不是一蹴而就,漢代《金匱要略方論》:「 口父咀,蒸之如鬥米飯久,以銅器盛其汁,更絞地黃汁」。那時候醫家考慮到,不同的炮製方法可能讓地黃髮揮著不同的作用,但卻沒有專門當做一種新藥名來進行炮製。

孫思邈老爺子在《千金翼方》中還有對熟地的論述:「斤數揀擇一準生法,浸訖,候好晴日便早蒸之,即暴於日中,夜置汁中以物蓋之,明朝又蒸,古法九遍止,今但看汁盡色黑熟,蒸三、五遍亦得。」他認為熟地需要反覆蒸製,但三五遍就可以了,多次的蒸製會讓熟地的性味發生改變,但這個改變也許並不需要那麼久,否則豈不是次數越多越好?老爺子敢於質疑的精神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但在他的文字中可以看出,他口中的「古法」,也就是在唐以前,便已經有九蒸九曬熟地了,只是沒人記錄在文字上而已。

到了宋代,則為熟地炮製提出了標準,《證類本草》引圖經曰「今乾之法:取肥地黃三、二十斤,洗凈,更以揀去細根及根節瘦短者,亦得二、三十斤,搗絞取汁,投銀銅器中,下肥地黃浸漉會浹,飯上蒸三、四過,時時浸漉轉,蒸訖又暴,使汁盡其地黃光黑如漆, 味甘如飴糖」。但此書依然沒有提到九蒸九曬,可能是覺得孫思邈所言在理。

不過「光黑如漆, 味甘如飴糖」——這九個字在如今依然適用。

上面的這些蒸製法,都是單純的蒸製,沒有用輔料——譬如黃酒、砂仁等。

其實,從梁代開始,已經有了用酒來炮製地黃的做法:《本草經集注》採用酒浸法,記載有「得清酒良」。南北朝沿用了蒸製外,始創以酒為輔料來拌蒸,《雷公炮炙論》曰「凡使生地黃去皮,瓷鍋上柳木甑蒸之,攤令氣歇,拌酒再蒸,又出令乾……」。唐代《備急千金要方》記載有「……亦可直切(地黃)蒸之半日,數以酒灑之使周匝至夕出暴乾」,同時又出現酒浸製法「酒(二升)漬三宿出暴,還內酒中取盡暴乾」等記載。

還是宋代,在提出熟地炮製得當標準的同時,有人發明了「蒸九遍用酒製造」和「灑酒九蒸九曝,焙乾」的方法。

你看,宋代人多聰明不是?

到了明代,李時珍老爺子通過品鑒各種炮製工藝下的熟地後,寫下了這樣的話:「以好酒入縮砂仁末在內,拌勻,柳木甑於瓦鍋內蒸令氣透曝乾,再以砂仁、酒拌蒸(曝),如此九蒸九(曝)乃止」。

此後又相繼出現有砂仁炒製,砂仁、酒、茯苓煮製,砂仁、茯苓製, 砂仁、沉香製等炮製方法。這說明,人們對熟地有了更多的需求,更多的功效。

而如今,大家見到的地黃卻往往非九蒸九製,大多是壓力鍋拌酒後一次成型,這是一個時代的需求,也是科技改變後的結果,但是非益害,也只能留給後人去評判。

地黃不同的炮製方法目的性有很大差異,清代《得配本草》在總結前人認識的基礎上提出「鮮用則寒,乾用則涼。上升酒炒,痰膈薑汁炒,入腎青鹽水炒。陰火咳嗽,童便拌炒」,「痰多薑汁炒,行血酒炒,潤腸人乳炒,納氣理氣砂仁炒,降火童便煮」等見解。

近些年,許多專業人士對不同方法的炮製所給地A片來的物質上的改變有了很多研究,也得出來很多有價值的結論,這是中藥資訊化、現代化帶來的優勢,新時代的我們要借上這股東風。而在一些具有悠久歷史傳承的醫館,仍然有著自己獨特的炮製方式,如福州恆濟老字號等,它是南製九製熟地代表,同樣以療效顯著而著稱。

不管是孫思邈提出的「三五遍即可」,還是李時珍以及更多人崇尚「九蒸九曬」,大家的目的只有一個——炮製出好的藥材為臨床服務。我也希望所有中醫藥同行,思維不要僵化,也不要投機取巧,療效才是中醫繼續走下去的唯一動力。

<END>

給大家推薦《百葯炮製》,點擊閱讀原文可直接購買

《百葯炮製》選擇112種常用重點中藥,簡介來源、性味功效,重點比較每一味中藥的生品和炮製品之間的差異,如:加工方法和炮製方法、功效對比等內容。特別是作者結合自己長期積累的中藥炮製及鑒別經驗所做的評註,針對每味炮製中藥臨床使用應特別注意的地方予以提示,對讀者掌握炮製藥品精髓,臨床選用好不同炮製品,達到安全有效、減毒增效用藥,有較大的指導意義。同時每一味藥物還配有多幅彩色插圖,方便讀者參習對比。《百葯炮製》適合中醫藥工作者和中醫藥愛好者參考。

播放GIF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