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官渡之戰後,曹操再度征討袁紹並取勝,但與這位謀士無關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三十一回,發生在官渡之戰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曹操、許褚、袁紹。原文如下:

次日,十隊先進,埋伏左右已定。至半夜,操令許褚引兵前進,偽作劫寨之勢。袁紹五寨人馬,一齊俱起。許褚回軍便走。袁紹引軍趕來,喊聲不絕;比及天明,趕至河上。曹軍無去路,操大呼曰:“前無去路,諸軍何不死戰?”眾軍回身奮力向前。許褚飛馬當先,力斬十數將。袁軍大亂。袁紹退軍急回,背後曹軍趕來。正行間:一聲鼓響,左邊夏侯淵,右邊高覽,兩軍衝出。袁紹聚三子一甥,死衝血路奔走。

又行不到十裡,左邊樂進,右邊於禁殺出,殺得袁軍屍橫遍野,血流成渠。又行不到數裡,左邊李典,右邊徐晃,兩軍截殺一陣。袁紹父子膽喪心驚,奔入舊寨。令三軍造飯,方欲待食,左邊張遼,右邊張郃,徑來衝寨。紹慌上馬,前奔倉亭。人馬困乏,欲待歇息,後面曹操大軍趕來,袁紹舍命而走。正行之間,右邊曹洪,左邊夏侯惇,擋住去路。紹大呼曰:“若不決死戰,必為所擒矣!”奮力衝突,得脫重圍。袁熙、高乾皆被箭傷。軍馬死亡殆盡。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袁紹不甘心官渡之戰的失利,又集解大軍向曹操發動進攻,雙方隨即在倉亭地區展開激戰。戰前,謀士程昱獻出“十面埋伏”之計,被曹操采納。此後,曹操採用此計對陣袁紹,將袁紹殺得大敗。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袁紹大軍被曹操擊敗後的慘狀,叫做“屍橫遍野” 意為屍體遍布荒野,形容死的人極多,都來不及掩埋或無人掩埋。多用來修飾戰爭的殘酷和慘烈。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隋朝祖君彥《檄洛州文》中的“屍骸蔽野,血流成河,積怨滿於山川,號哭動於天地。”

倉亭之戰,在歷史上的確發生過,時間是在獻帝建安六年(公元201年),即官渡之戰結束之後的一年。關於這場戰爭,在《三國志·武帝紀》中僅有簡單的一句話:“六年夏四月,揚兵河上,擊紹倉亭軍,破之。”而在《資治通鑒》中,也僅有這樣的記載:“夏,四月,操場兵河上,擊袁紹倉亭軍,破之。”

由此可見,對於倉亭之戰,史料中留下的記載非常少,已經無法還原該戰的原貌。不過,從這些記載中可以大膽地推測,此戰不會是像官渡之戰那樣的大規模戰爭,否則記載不會這麽簡單。而且從上面的這兩個記載來看,曹操的確親自參戰,但似乎袁紹並未登場。由此也可以看出這場戰鬥的規模。

至於小說中描述的僅袁紹一方就出動了二十萬人馬,這點就更不可能了。因為袁紹在官渡之戰中才出動了十萬大軍,這已經是傾巢而出了。官渡慘敗,這十萬大軍損失慘重,《三國志·武帝紀》注引中還有曹操曾坑殺援軍俘虜七萬人的記載。如果算了,袁紹哪裡還能調集二十萬大軍呢?至於小說中描述的程昱獻上“十面埋伏”之計,在史料中也毫無蹤跡,可見也是出自小說家的虛構,並非歷史的真實。

參考書籍:《三國志》、《資治通鑒》、《三國演義》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