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2019「新食局」公開課: 把脈校園食品安全 為學生營養餐開個方

2019年以來,從中小學集體配餐安全事件,到校園內外辣條等食品的整治,公眾視線多次被引向校園食品安全與營養。發生校園食品安全輿情事件後,監管部門該如何應對,學生營養餐如何做到健康安全?6月28日,作為2019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重點活動之一的「新食局」公開課在北京開講。

此次「新食局」公開課由國務院食安辦指導,《南方周末》主辦,以「共治校園食品安全」為主題,邀請市場監管相關公務人員、行業媒體和專業學者,共同探討校園食品安全的地方監管經驗、校園食品安全傳播誤區等話題,促進校園食品安全工作更好地展開。

國內學生營養餐該向日本學習什麼?

在國內,提到學生營養餐,經常是批判聲一片。味道不好、菜品不豐富、安全不合規……每個家長說起來,總會有很多抱怨。作為食育教育發起國的日本,常常被推崇為學習的榜樣,食品行業資深研發人員雲無心在考察了4所日本學校後,講述了他看到的與國人想像大不相同的日本校園營養餐。

「房頂太高、掛壁式空調、不同的製作單元沒有物理隔離……同行的國內學生餐老總調侃,『這樣的製作車間,在中國會被關停無數次。』飯菜裝在幾個大桶,由一個廂式小貨車送到食堂,碗是重複使用的。而在中國,餐具消毒洗乾淨後必須單獨套裝。」雲無心指出,在硬體和規範方面,日本的學生營養餐並不如國內,營養餐的量和菜品搭配與國內相比十分寒酸,但餐食卻是按照營養指南、由營養師嚴格設計的,熱量、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微量營養素等都滿足青少年的正常要求。

在雲無心看來,中國的學生營養餐與家長所擔心的正好相反,走入了過於豐富和熱量高於學生正常所需的誤區。由於食物的量高於學生所需,學生便有了選擇性進食的空間,營養攝入不全面也就在所難免。

學生餐營養、健康、安全須並重

安全,往往是家長對於校園營養餐的第一要求,黨中央、國務院對此高度重視,將校園食品安全當作食品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食品經營司餐飲監管二處副處長馬朝輝表示,近年來,校園食品安全狀況整體上不斷好轉,但與百姓對校園食品安全的新要求、新期盼仍存在一定差距。下一步,市場監管總局將從制定具體措施、督促落實食品安全主體責任、加大日常監管力度、運用信息化手段和強化社會協同共治5個方面進一步推進校園食品安全工作。

「目前我們在所有基層部門都配置了快檢設備,對食用農產品、餐具等風險較高的重點產品都要做快檢。對於學校食堂的各類原材料和餐飲成品,我們也會定期地抽檢。」來自基層的監管人員,江蘇蘇州高新區市場監管局食品安全監管處副處長徐一博說,但是,責任劃分不明確、監管人員能力不足等問題構成了監管的難點,在餐飲原材料和人員的監管有效性方面還存在一定不足,要通過日常監管、監督抽檢、部門合作、明廚亮灶、家校共治,共同組成守護校園食品安全的「五指山」。

除了安全,青少年的膳食營養成為近些年的關注重點。「小胖墩」和「豆芽菜」在校園中並不少見。今年5月頒布的《關於深化改革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見》中,將實施校園食品安全守護行動作為未來5年開展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建設攻堅的10個行動之一,我國校園食品管理也正從原本的吃飽向吃好轉變,由僅僅關注食品安全轉向營養、健康、安全並重的全面統一。

目前我國青少年兒童膳食結構不平衡,在一項針對北京市中小學生膳食結構的調查中顯示,蔬果進食量分別為184克和92克,與《中國居民膳食指南》蔬菜300—500克,水果200—350克相距甚遠,奶類、大豆類和水產品的攝入量也僅為1/3左右,但畜禽肉和食鹽的攝入量卻都達到指南的2倍,這也導致中小學生的肥胖檢出率逐年提高。北京市疾控中心營養與食品衛生所原主任醫師黃磊表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會給孩子的健康帶來諸多隱患。因此,校園營養餐不僅要安全,更應注意營養。

「我們該如何為學生提供更健康的餐食呢?」黃磊建議,應培養營養師隊伍,校園營養餐的膳食結構、飲食搭配、油鹽和微量營養素攝入量等都應該有嚴格的要求;另外,針對肥胖或瘦弱的兒童,校園營養餐的能量和營養素比例應有調整。

加強食育 食安報導應科學規範

在安全與營養外,校園食品安全工作還可以從哪些方面著手?開展食育教育和提高民眾的信任同樣關鍵。

黃磊認為,學校要從學生入手,加強學生的膳食營養科普教育,提高學生對營養健康的認知,當學生從根本上知道了如何吃是正確的,那麼很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雲無心也談到了日本的食育教育,「有很多內容值得國人學習。」他表示,在日本,介紹食物、分發食物、用餐以後收拾衛生等都由學生獨立完成;餐前洗手、餐後刷牙、摺疊牛奶盒統一收起等都已成為生活習慣;孩子們還能在餐飲管理公司開設的體驗餐廳和農場裡參與勞動製作。雲無心觀察發現,中國校園餐將注意力基本放在安全上,日本也有基本的規範,但更重要的是食育,食育這個詞在日本,並不僅僅代指安全和營養,還有更廣闊的內容。

網路的發達給網路輿情傳播增加了變數,很多原本很小的事情,卻給社會增添了恐懼感,產生了信任危機。食品安全傳播領域資深媒體人洪廣玉以今年成都七中事件為例,講述了食品安全事件傳播的注意事項。他表示,遇到此類事件,媒體應從食品安全專業和市場行為角度認真分析,以免出現不實報導,給從業者和讀者帶來不利影響,如果傳遞了錯誤觀念,產生裂痕,就很難修復。洪廣玉指出,食品安全報導要與食品科學相符,求證到每一個細節末端,在寫作中要注意區別定性和定量問題,熟悉法規標準、多查論文,減少無關的過程描述,不做傾向性的暗示,不做道德呼籲,一切以法律為準繩。

詳見中國食品報2019年7月2日第二版

如需瀏覽閱讀原文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