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我國乾細胞治療糖尿病及其併發症的研究現狀和未來

醫脈通現場報導,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導讀

5月10日,2019北大糖尿病論壇於北京會議中心召開,來自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的母義明教授就「我國乾細胞治療糖尿病及其併發症的研究現狀和未來」為主題,進行了精彩報告,小編整理如下。

母義明教授

乾細胞治療研究現狀

有關乾細胞治療糖尿病的研究已經進行了多年。目前,在國際上註冊的中國臨床研究將近30項,其中大部分研究與1型糖尿病有關,而針對2型糖尿病的研究,大多集中於對其特殊難治的併發症的研究,例如下肢缺血、糖尿病足以及糖尿病引發的男性勃起功能障礙。目前從對1型糖尿病的研究結果來看(以患者停用胰島素或胰島素劑量減半為研究終點),乾細胞治療能夠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對於糖尿病併發症,部分研究表現出良好的治療結果。

從我國目前已發表的部分相關研究:AHSC治療1型糖尿病及DKA起病的1型糖尿病、臍帶Wharton膠來源MSCs治療新髮型1型糖尿病、UC-MSCs聯合aBM-MNCs(SCT)治療1型糖尿病、胎盤來源間充質乾細胞(PD-MSCs)治療2型糖尿病、經CB-SC誘導後的單核細胞(SCE療法)治療2型糖尿病、利拉魯肽(LIRA)聯合hUC-MSC治療2型糖尿病、UC-MSCs治療糖尿病足等,可以看出研究方法差異化很大。

2016年,發表於PLOSONE的一項納入22個研究的Meta分析,對各種乾細胞治療方法對糖尿病治療的有效性進行了評估。研究表明,經治療後,相當一部分1型糖尿病患者可以停用胰島素,其中58%的患者停用可達16個月以上,並且患者C肽水準和糖化血紅蛋白(HbA1c)均有改善。研究還發現,臍帶血乾細胞對於1型或2型糖尿病的治療均表現出無效,骨髓間質乾細胞(MSCs)對於1型糖尿病的治療效果表現不一致,對於2型糖尿病部分有效。這說明細胞來源不同,治療效果具有很大差異。

作用機制

乾細胞治療糖尿病的機制,主要取決於其對於胰島素抵抗和β細胞功能的改善,而不同類型乾細胞的作用機制也各有不同。目前較公認的是,骨髓乾細胞側重於提高β細胞的再生能力,而MSC的作用在於改善胰島素抵抗。

母教授團隊於2012年發表的論文中第一次提出,MSCs治療糖尿病的機制不單單是對β細胞再生的影響,更重要的是改善胰島素抵抗,雖然MSCs一定程度上會增加β細胞的數量,但增加的β細胞數量很低,不能證明其有足夠的能力去治療糖尿病。這也是為什麼在患者實施MSCs之前,需要確保其C肽水準達到一定指標或該患者病程比較短的原因,而實踐結果也證明,對糖尿病病程較長的患者實施MSCs,往往效果不好。

除此之外,研究還發現MSCs可以顯著改善胰島素敏感性,增加葡萄糖輸注率,降低肝臟葡萄糖的釋放,改善胰島素抵抗指標。同時體外研究顯示,脂肪MSCs治療對於HepG2細胞葡萄糖代謝酶和胰島素信號轉導相關蛋白都有改善作用,提示對胰島素敏感性的改善。

MSCs可以顯著提高2型糖尿病大鼠胰島β細胞的自噬能力,改善長期高糖環境下的INS-1細胞活性。mRNA和蛋白水準都證實了這一點。而且肝臟自噬作用也得到了顯著改善,使得肝臟攝糖能力提高,合成甘糖能力增強。

MSCs可以通過分泌單核細胞趨化蛋白-1(MCP-1)和白介素-6(IL-6)誘導大鼠的巨噬細胞從炎症型M1細胞轉變為抗炎型M2細胞,激活PI3K-Akt的表達,從而減輕胰島素抵抗,還可使胰島局部M2細胞增加改善β細胞功能。

MSCs預處理對治療效果的影響很大

體內、外試驗均證實,經過高糖預處理,MSCs對於糖毒性誘發的胰島β細胞的功能損傷的修復具有更好的效果。經糖尿病樣微環境預處理(LPS、ARE)後,MSC分化潛能及活性未受影響,但分泌效應(IL-6、IL-8等)增強,且較未經處理的MSC,對於2型糖尿病胰島素抵抗、胰島素修復及相關併發症具有更好的治療能力。有研究也表明,地西他濱能夠延長MSCs對2型糖尿病小鼠的胰島素改善效應。但目前有關MSCs預處理對治療效果的影響仍在研究中。

最新研究成果

研究人員對糖尿病誘導之後的大鼠進行了乾細胞治療。治療方法為,每周輸注1次,輸注24周以上,治療維持半年。結果顯示幾乎所有的併發症(包括糖尿病腎病、肺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心臟病以及白內障)都得到了改善,而在有關對糖尿病腎病的治療研究中,可以看到多項病理變化均得到了改善和逆轉。而該項試驗有意思的地方是,對於糖尿病鼠併發症的培養需要大概半年的時間,如果換算到人身上相當於20年,如果一個人的糖尿病病程長達20年,那麼他幾乎會出現所有可能的併發症,而研究顯示這些併發症幾乎都得到了改善。

存在問題和研究方向

目前存在的問題包括:方法學問題,乾細胞來源太多(包括臍血、骨髓、甚至女性月經及尿液等)、細胞數量不明確、細胞功能判斷標準不明確、細胞輸注模式不統一;有效性問題,治療時機和適應人群不確定(目前認為,治療效果與1型糖尿病患者C肽水準有很大關係,並且患者病程越短治療效果越好)、功能改善的機制不明確以及長期療效不清楚;安全性問題,對短期與產期治療可能產生的風險缺乏研究。

有關乾細胞治療研究方向,母義明教授認為,對於1型糖尿病應著眼於其對於胰島功能的改善及長期療效,對於2型糖尿病,研究應著眼於對胰島素抵抗、胰島功能修復及糖尿病併發症方面的研究。母義明教授透露,有關MSCs對1型糖尿病治療的長期療效和對2型糖尿病合併腎病的臨床研究已經著手啟動,相信在不遠的將來,會有更多的臨床研究成果出爐。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