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醫聲醫事 | 大夫,我覺得我女兒心理變態了?

文 /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精神心理科主任醫師崔永華博士 編 / 袁月

【搜狐健康】「大夫,請救救我的女兒,我覺得我的女兒心理變態了」。這位憔悴萬分的媽媽走進診室壓低聲音小心翼翼地跟大夫說的第一句話,生怕站在診室門外不肯進診室的女兒聽見。

「我女兒現在上初二了,上小學的時候聰明伶俐、人見人愛,還是市級三好學生,升入重點初中。剛上初一時學習很積極,但壓力越來越大,怎麼努力也只能處於中下水準,慢慢她就沒有了自信,初一下學期期末考試都沒有參加,怕成績差丟人。初二以後逐漸不願去上學,在家整天玩手機,說發脾氣就發脾氣,一提學校的事就像瘋了一樣亂摔東西。每天晚上睡不著,就整夜上網看殺人的血腥影片,搜索各種自殺的方法。變得很殘忍,把家裡養了十幾年的海龜用鐵絲穿上放在煤氣灶上活活烤死,整天喊著要殺人。原來一直以為孩子青春期壓力大,休息一下就好了,沒想到孩子變成了這樣,我和她爸爸實在受不了了……」說到這裡,這位年近五十的母親已經泣不成聲。

後來,這位在媽媽眼裡已經「心理變態」的孩子,被診斷為「抑鬱症」,經過及時治療,她已康復並回到了學校與同學一起學習。

調查顯示,中學生中抑鬱癥狀的檢出率為23.7%—54.4%,其中重度抑鬱癥狀檢出率為3.3%—9.68%。「中學生抑鬱」已經成為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常見現象。但目前更大的一個問題是,絕大多數父母不了解、不懂甚至不相信自己的孩子會得抑鬱症,而會簡單地認為這是青春期逆反、叛逆或不聽話,從而使絕大多數已經出現抑鬱癥狀的孩子被忽略,只有到了不願上學、不能上學甚至有了自殺的想法或行為的時候才會認識到問題的重要性。

什麼原因容易誘發中學生抑鬱?

中學生正處於青少年階段,青少年處於個體生命過程中一個極為特殊的階段。一方面,從生理基礎看,青少年正經歷青春期發育,體內的激素水準變化很大,受激素的影響,青春期孩子的情緒往往變化較大,但大腦和心理發育的速度則相對緩慢,使得青少年群體處在個體發展非平衡的狀態。另一方面,從社會因素看,青少年要經歷人生中多個重大抉擇和轉折,如中考、高考、參加工作等,諸多社會、生活的變化所導致的情緒上的波動、對新環境的不適應等,都較易誘發抑鬱症。值得注意的是,家庭教養方式不當,家庭不完整包括父母缺失、離異、外出打工等情況,都是導致抑鬱症的誘因。

中學生抑鬱的表現經常與成人抑鬱不同

《美國醫學會雜誌·精神病學》(JAMA Psychiatry)最新刊文稱,中學生抑鬱症前兆未必表現為情緒低落、悲傷萎靡,而是焦慮易怒。家長和老師應對中學生出現的無端發脾氣、暴躁等情緒引起重視。來自英國卡迪夫大學心理醫學和臨床神經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中學生抑鬱症的早期信號除了焦慮之外,還表現為無端憤懣、怨恨等。在現實生活中,還會更多地表現為如下特徵:

1、中學生抑鬱很少有像成人抑鬱的思維遲緩癥狀(如覺腦子反應遲鈍、不好用),甚至在重度抑鬱的情況下遇到高興的事也能高興得起來,但這種高興多數是暫時的。

2、中學生抑鬱的主要情緒體驗就是「心煩」,常因為一點小事發脾氣,在家裡比在學校更容易發脾氣。

3、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成績下降,與同伴交往減少,對以前喜歡的活動興趣減低或喪失。

4、各種讓家長難以忍受的行為問題:整日沉迷於手機或網路、厭學或逃學、離家出走、早戀或隨便發生性行為、吸煙、酗酒或吸毒。

5、有的孩子抑鬱以後喜歡看血腥的影片,整日鑽研各種自殺的方法。覺得活著沒有意思,嚴重時可導致自殺等嚴重後果。

孩子們在痛苦煎熬中經常會選擇用殘害自己的身體和生命作為反抗。社會學者指出,作父母的難以想像孩子力不從心卻又不得不去競爭的困境。可以看見的結果是,因失敗逐漸產生的壓抑,懾於父母威嚴而撒謊後的負疚,對於前程的恐懼……種種不斷的心態扭曲,最終由傷害自我來表達根本就肩負不起的父母設定的近期及未來目標的責任。

中學生抑鬱的治療越早越好

調查顯示,學校、家庭、社會對中學生抑鬱的識別率平均不足1%,一些綜合醫院的識別率也僅為15%左右,所以早期識別中學生抑鬱是治療的前提。當出現上述情況後,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及時就醫,請專業人員第一時間作出科學的判斷和適當的應對方案。

國際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發表的一項關於中學生抑鬱症治療的研究指出,中學生抑鬱症患者應首選心理治療,在無條件進行心理治療或心理治療無效的情況下,可考慮使用藥物治療,但應強調治療的個性化。《中國抑鬱障礙防治指南》(第二版)指出,中學生抑鬱症的治療,應堅持抗抑鬱藥物與心理治療並重的原則。心理治療適合不同嚴重程度的中學生抑鬱症患者,有助於改變認知,完善人格,增強應對困難和挫折的能力,最終改善抑鬱癥狀,降低自殺率,減少功能損害。

給家長的十點建議

-不要否認孩子渴望優秀的本能;

-不要輕易地否定孩子;

-不要懷疑孩子的學習自覺性;

-不要讓孩子感到你對他(她)的感受漠不關心或毫不理解;

-不要讓孩子感到你的焦慮比他(她)還多;

-不要讓孩子感到你的提醒如同「緊箍咒」;

-不要對孩子說泄氣話;

-不要讓孩子感到你隻關注學習;

-不要當著孩子的面爭吵;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