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從地產到發展 中國房企更名忙

今年以來,房地產企業掀起了一波更名潮。據不完全統計,年內已有近20家房企變更了名稱,將名字中的“房地產”“地產”去掉或者替換。在持續巨集觀調控之下,中國房地產企業也開始尋求轉型,思考在新周期的發展方式。

房地產企業更名潮

折射發展之變

今年,全國各地房地產調控政策陸續發布,引發了行業短期調整。連續多年的高速發展後,儘管許多房企認為地產行業的利潤和回報率依然較好,卻不約而同地開始尋求轉型,而更名成為企業轉型的標誌。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近20家房企更名。2月22日,時代地產控股有限公司正式更名為“時代中國控股有限公司”。9月13日,深圳市萬科房地產有限公司正式更名為“深圳市萬科發展有限公司”。

深圳萬科表示,並非是“去地產化”,而是擴大經營範圍的需求。萬科集團副總裁、董秘朱旭說,萬科只是面對新的時代,將戰略更新迭代為城鄉建設和生活服務商,萬科將圍繞城鄉發展和居民消費更新兩條主線布局業務。

萬科成立初期,曾同時在10個行業開展了14項業務,擁有過自己的百貨和飲用水品牌。經歷過大規模擴張後,萬科開始做減法,將公司業務的重心放回到住宅開發上。如今,這家國內最先邁入“銷售額1000億元俱樂部”的房企又一次作出改變。“萬科要做美好生活的服務商。”萬科董事長鬱亮說。

在萬科更名的同一天,保利房地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發布公告稱,公司名稱變更為“保利發展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保利發展董事長宋廣菊說,美好生活需求更加多元,那麽公司一定會思考並駕馭變化,“保利發展”代表著未來的發展邏輯與方向。

以萬科、保利為代表的房企紛紛開始多元化業務布局,更名映射出大型房企正在從“單一開發”轉向與地產開發相關業務的“多元結合”。

從開發到運營

地產依然是中心

“長租公寓是我們的主營業務之一。”龍湖集團廣州公司總經理毛文斌表示,除了地產開發,公司的核心業務還包括商業運營、長租公寓、智慧服務。

今年7月,龍湖地產有限公司更名為“龍湖集團控股有限公司”。隨著中央提出“房住不炒”的要求,地產開發商開始更多的持有物業,並進軍房屋租賃市場,龍湖就是其中之一。

地產研究機構克而瑞分析認為,主業擴張和多元化業務拓展目前是房企的兩大戰略重點。特色小鎮、文旅地產、養老地產、長租公寓等傳統多元化方向仍是企業布局重點,但也有企業瞄準高科技產業,進軍人工智能、物聯網等領域。

早在2016年,恆大集團從“恆大地產集團有限公司”變更為“中國恆大集團”。恆大集團副總裁陳敏表示,除房地產業外,中國恆大上半年多元化業務穩步推進。

今年6月,恆大健康發布公告稱,以67.467億港元收購時穎100%股份,從而獲得其擁有法拉第未來公司45%的股份,成為第一大股東,標誌著恆大開始進入電動汽車領域,然而不到四個月,事情就發生了轉折。10月開始,雙方就融資問題提出仲裁申請,目前仍沒有形成定論。

戴德梁行高級董事邵豐表示,房企的轉型是一項長期的工作,目前還處於一個經驗探索階段,是否成功需要從各個角度去分析看待。

相比恆大,萬科在自己熟悉的領域中,跨出了一小步。不久前,萬科與華為合作,在廣州推出針對企業的智慧園區。從住宅到商業,地產始終是核心業務。但通過與科技企業的合作,房企也拓展了業務的邊界。

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認為,原有非主營業務的營收至少要佔到3成以上,房企才能算是真正實現了轉型,目前多數房企房地產銷售收入佔比都在9成以上,這樣的比例是談不上“轉型”的。

目前,多元化與跨界合作成為一些房企的轉型選擇。而找到合適的盈利模式,則成為房企面對的一個新課題。許多地產企業將長租公寓、養老地產視為多元化探索的新領域,對未來發展太空抱有很大信心,但他們也坦承:目前進軍這些領域並不賺錢。

房地產行業進入調整期

目前,房地產行業進入調整期。儘管房企將名字中的“房地產”去掉,但企業對置業的需求並未減少。根據萬科公告披露,今年第三季度,萬科新增67個項目,需支付的權益價款為538.8億元。按照權益金額計算,萬科三季度合計拿地金額接近500億元,達到458.7億元。

數據顯示,保利發展三季度拿地權益金額為244.1億元,保利灣區公司副總經理閆志強說,目前公司的土地儲備可以滿足3年的發展需求。面對這個七八千億元的市場,公司未來仍將持續拿地。

事實上,房企對於市場仍抱有信心。這種信心也體現在公司業績表現上。中國指數研究院數據顯示,2018年前9月銷售破千億房企增至19家。其中,碧桂園、恆大與萬科3家企業銷售額均超4300億元,同比增長率均值為20%,碧桂園以5529.3億元繼續領跑。

來源:海南日報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