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蕁麻疹難愈如何論治?試試以下經驗用藥

↑ 點擊上方【養生正道】關注我們 ↑

導讀:

慢性蕁麻疹不易痊癒的原因有二:一是稟賦不足,易感外邪,多見於過敏性體質;二是久病入絡,邪伏血分,而至病情複雜,虛實相兼。

蕁麻疹

作者/汪慶安

蕁麻疹的常用藥1苦參

急性蕁麻疹取苦參25克,益母草80克,即可在短期內控制病情。苦參涼血解毒,祛濕止癢,益母草活血祛風,涼血消斑,慢性蕁麻疹屬熱者也可用之,常與土茯苓、白鮮皮、地膚子等為伍,以清熱燥濕止癢。

2烏梅

此病與過敏有關。烏梅有較明顯的抗過敏作用,用過敏煎為主治療蕁麻疹屬於辨病用藥,加龍骨、牡蠣補鈣也是如此。用之治療疾病,只能考慮酌加,不能以之為主,因為中醫的精髓是辨證論治。

烏梅3烏蛇,蟬蛻,白僵蠶,全蠍

很多時候,對於頑固的蕁麻疹,一般藥物難以奏效,不得不選用蟲類血肉有情之品搜風逐邪。上述四葯皆為搜風佳品,能入血走膚,搜剔血中伏風,善於通絡止癢。

4地龍

此病為邪風所害,見癮疹瘙癢。邪風內潛血分,鬱而化熱,必致陰傷血瘀,況且有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說。地龍能活血通絡,又善清熱息風,故重用之,亦可加赤芍、當歸等活血葯輔助之。

地龍

5黃芪,何首烏

此病為變態反應性疾病。所謂變應原或抗原可以理解為中醫裡的邪風。然而,若無正氣不足,表虛不固,邪風也難以入侵為病,況且邪留皮膚日久,損傷更是必不可免,故扶正也很重要。黃芪能大補元氣,使脾肺強健,從而強衛固表。慢性蕁麻疹多有陰血不足,陰血虛生風可見瘙癢。何首烏善補精血,亦為扶正之法。氣血得補,則正氣存內,而邪不可乾。

此病不易痊癒的原因有二:一是稟賦不足,易感外邪,多見於過敏性體質;二是久病入絡,邪伏血分,而至病情複雜,虛實相兼。本人治療慢性蕁麻疹多數有效,但也有一部分頑固至極,效果不顯,但願以後能在本病的治療效果上能有所提高。

醫案1蕁麻疹

記某,男,24歲

全身起風團半年。

患者半年前參加工作,在某工廠擔任要職,但從參加工作起,身上經常出現大小不等的淡紅色風團,並瘙癢,此起彼伏,尤其出汗後更為嚴重。在家裡休息時則不發作,口服撲爾敏有效。曾來我處求治過,當時我診斷為蕁麻疹,因起病與工作環境有關,建議患者更換工作部門,但患者因多種原因不想捨棄那裡的工作,不得以就在每次發作時以抗過敏控制病情。近一個月發作頻繁,感覺長期口服撲爾敏不是辦法,遂來我處求治。患者身體略胖,時感乏力,易汗,全身散在淡紅色風團,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瘙癢難忍,舌淡紅,苔薄白,脈緩。

診斷:蕁麻疹,處方:

黃芪60g,白朮20g,防風10g,白僵蠶15g,蟬蛻15g,白鮮皮30g,益母草60g。

服藥期間病情逐漸好轉,共服藥20劑,停葯。在原部門繼續工作,不用撲爾敏等葯,至今4年整,僅發作過3次。

患者乏力易汗,屬表虛,有此病理基礎,則邪風易入,致使皮膚出現風團,並時發時止,作癢難忍。方中黃芪、白朮、防風為玉屏風散,使衛表得固而治本;白僵蠶、蟬蛻疏風散邪,二葯氣味俱薄且性升,能拔邪外出;白鮮皮祛風止癢,透邪解毒;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故選益母草活血祛風,兼涼血消斑。全方使邪風得祛,衛表得固,標本兼治,故效果顯著持久。

黃芪2慢性蕁麻疹

陳某,女,50歲

皮膚風團伴瘙癢反覆發作1年。

患者1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皮膚風團,軀乾最多,形似地圖,診斷為蕁麻疹。服撲爾敏可迅速消退,但停葯立即複發。曾多方求治,均無顯效。經久不愈,甚為苦惱,百般無奈,來我處求中藥治療。現面色不華,全身散在風團,大小不等,形狀各異,此起彼伏,色淡紅,奇癢,入夜尤甚,同時伴失眠心煩,手足心熱,不敢進食辛辣及海鮮,否則風團必然加重。平素易汗,勞則氣短,舌紅苔薄黃,脈弦細數。

診斷:慢性蕁麻疹,處方:

黃芪30g,何首烏30g,雞血藤30g,防風10g,烏梅15g,蟬蛻15g,白僵蠶15g,烏梢蛇10g,全蠍(吞)3g,地龍20g,益母草60g,土茯苓30g,苦參15g,白鮮皮30g。

發作時可暫時口服抗過敏葯,中藥湯劑則連服。服藥過程中,發作次數越來越少,直至1個月後,再不曾用過抗過敏葯。共服中藥25劑,至今近一年,未見複發。

患者素體表虛,又感受風邪,因正氣不足而邪戀,日久入絡,伏於血分,並化熱傷陰,故病情頑固複雜。方中黃芪補氣固表;何首烏、雞血藤補血養陰,以扶其正;防風、蟬蛻、烏梅疏風散表邪,抗過敏;白僵蠶、全蠍、烏梢蛇等血肉有情之品搜剔血中伏風;地龍、雞血藤、益母草入絡涼血,活血祛風;土茯苓、苦參、白鮮皮瀉火解毒止癢。全方攻補兼施,內外兼顧,用補除補衛表外,更深層次補養陰血,用攻除疏散表邪外,又入絡搜剔伏邪,故效果顯著。

登場書籍

《用藥雜談》

《用藥雜談(第2版)》在《用藥雜談》(第一版)的基礎上,結合讀者反饋,對體例進行了調整,即以病為綱,每病下設辨治思路、用藥心得、辨證施藥、驗案選粹等內容,使讀者對所列疾病的用藥有一系統的了解,更符合國人的閱讀習慣。修訂過程中,增加了辨治思路、辨證施藥的內容,對相關驗案進行了增刪。另外,還增加了日常保養的內容,可供臨床醫生與患者交流時參考借鑒。

養生正道

版權聲明

播放GIF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