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春天花季小煩惱:中醫可否防治蕁麻疹?

timg (11).jpg

蕁麻疹是一種常見過敏性皮膚病,俗稱「風疹塊」,表現為皮膚局部腫脹隆起,常有灼熱或瘙癢感,稱之為「風團」。患蕁麻疹而就診者約佔皮膚病門診的3%至7%,而實際發病數遠高於就診率。

生活中發生蕁麻疹的情況很多,比如有時身上覺得癢就用手抓,而後局部皮膚呈條狀紅腫隆起,醫學上稱為「劃痕征」,實際就是人工蕁麻疹。又如某些患者由於寒冷或日曬等溫度刺激也可出現「風團」。還有幼兒或青少年進食了某種食物或服了某種藥物,不僅全身發疹,甚則伴見口唇腫脹,若停止再食,則皮疹不現,故有一定生活經驗的家長明白「風疹塊」並無大礙,不一定非去醫院。

中醫學認為蕁麻疹與風邪致病有關,即「風為百病之長」,臨床所見風疹塊驟發驟退,體現的正是風邪善行而數變的致病特點。古醫籍上認為其發病是由於患者稟賦不耐、正氣不足、復為風邪外襲所致,猶如西醫所言的過敏體質。

皮損大多一天內可自行消退,但嚴重者可有腹痛、腹瀉等消化道癥狀,甚至有喉頭水腫、呼吸困難、窒息及過敏性休克發生,此時要急救治療。

臨床所見蕁麻疹病程長短不一,急性者發作數天至24周,即可停發;若反覆發作,病程持續六周以上、且每周至少發生風團皮損兩次以上則為慢性。

各類皮膚疾病中,蕁麻疹是較難徹底根治的,這是由於作為過敏原的物質複雜繁多,且與生活密切相關而難以避免。引起蕁麻疹的原因可分為內因與外因,不過,70%到80%的患者找不到確切病原,尤其是慢性蕁麻疹。

引起蕁麻疹的常見原因有:

1.感染因素:細菌、病毒、真菌、寄生蟲等感染引起,某些局部病灶如中耳炎、咽喉炎、扁桃體炎、肝炎、腸蛔蟲症等所致炎症代謝物。

2.食物因素:海鮮、蛋白質類為多,還有食品添加劑、防腐劑、香辛料等,一次大量進食高蛋白食物及酗酒後易發。

3.藥物因素:青黴素、解熱鎮痛葯及血清製品,如破傷風針、狂犬疫苗等。

4.吸入因素:吸入粉塵、花粉、動物皮屑、羽毛及油漆等揮發性化學品所致。

5.物理及化學因素:冷、熱、日光、摩擦、壓力及化學物刺激等。如遇冷風或熱水後易發,亦有劇烈運動後易發。

6.昆蟲因素:被蟎蟲、虱、蚤叮咬,或被蜂蟄、毛蟲的毒刺刺傷等。

7.代謝因素:胃腸功能紊亂、月經不調、甲狀腺功能異常等可誘發慢性蕁麻疹。

8.遺傳因素:如家族性寒冷性蕁麻疹、遺傳性家族性蕁麻疹綜合征等。

9.精神因素:情緒激動、過度緊張、抑鬱、焦慮等都可誘發蕁麻疹。

蕁麻疹是一種多因素皮膚病,患病後應仔細查找過敏原,從源頭上防止。

病程較長的患者,應規律服藥,千萬不能驟然停葯,否則會致病情「反跳」。

中醫學認為急性蕁麻疹主要由風邪致病,而若飲食不當,傷及脾胃而致胃腸積熱,外泛肌膚,也易引發風團皮疹,故急性蕁麻疹以疏風清熱、散寒除濕為原則,常用藥物有荊芥、防風、牛蒡子、金銀花、連翹、蒼耳草、浮萍、桂枝、麻黃、芍藥、生薑、茯苓、白鮮皮、厚樸、甘草等。

慢性蕁麻疹病程較長,反覆發作多易致氣血不足、臟腑功能失調,故應辨別臟腑虛實、審因論治,分別採用益氣固表、補益肝腎、養血祛風、健脾和胃等法則。常用代表方有八珍湯、六味地黃湯、四物消風散等,常用藥物有熟地黃、生地黃、黨參、白朮、白芍、茯苓、當歸、仙茅、仙靈脾、女貞子、旱蓮草、丹皮、丹參、柴胡、甘草等,也可給予穴位注射丹參、黃芪注射液配合治療,可有助皮疹緩解,減輕疾病反覆。

日常生活中的注意點:

1.尋找過敏原:應從居住、工作環境、飲食習慣、常接觸物品、皮疹發生時的特點等方面尋找。

2.盡量避免過敏原刺激:避免服用易致敏藥物,不吃已知或可能致敏的食物;保持室內通風清潔;避免飼養有毛寵物;花季減少外出或減少吸入過敏物,還應積極治療自身局灶感染。

3.起居有節:衣著寬鬆,以全棉或絲質內衣為佳,避免身熱、摩擦而致皮膚瘙癢;少食辛辣、酒等刺激性食物,慢性蕁麻疹者忌食不新鮮的海鮮、牛羊肉、蛋、奶等;多吃維生素豐富的食物,水果以蘋果、柑桔效果為好;多喝水,保證睡眠充足,保持心情開朗,適當鍛煉以增強體質。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皮膚科主任醫師)


作者:李詠梅

編輯:金婉霞

責任編輯:樊麗萍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