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4.6億喚醒隱匿80年《木石圖》,真偽仍存爭議

2018年11月26日,蘇軾的《木石圖》在佳士得香港2018年秋拍中創造了歷史,以4.636億港元成交,成為佳士得香港拍賣史上最貴中國古代書畫作品、蘇軾個人作品最高價紀錄。

宋 蘇軾《木石圖》水墨紙本 手卷

全卷連裱共長27.2×543cm

大文豪蘇軾的繪畫作品,如今傳世的僅存三幅。一幅是中國美術館的《瀟湘竹石圖》,一幅為台北故宮博物院的《雨竹》,第三幅就是這件《木石圖》,是為唯一一幅私人收藏,可見有多珍貴。

長久不知去向的歷程,為《木石圖》覆蓋了一層神秘面紗。徐邦達、傅熹年、楊仁愷、薛永年、周積寅等學界的書籍與論考,透過日本珂羅版作出的評定,均認同《木石圖》為蘇軾唯一的親筆繪畫,賦予其凌駕於其他傳蘇軾畫作的高度評價。板倉教授認為,從《木石圖》原跡畫面上層迭的淡、中、濃墨變化分明,營造出物體的立體感與遠近感,與宋代繪畫風格相近,故將《木石圖》視為傳達蘇軾自身與眾人所形塑的“典範文人形象”的現存唯一繪畫作品,應是無庸置疑。

在世界藝術史上,《木石圖》代表了一個驚天動地的轉折點。蘇軾用簡潔、精良的筆法,探討繪畫表達創作者於精神上和自然間交流的能力。和他同時代的宮廷畫家,需要細心地複製他們所觀察的世界。蘇軾欣賞他們的造詣,但是自己卻避免用此方式作畫。取而代之的,是追求他“無常形而有常理”的題材。

展開這幅手卷,我們會發現在畫作之後,有著歷代鑒賞家和收藏家所書之題跋。而在眾多名人雅士的墨跡中,蘇軾的摯友米芾當是最具盛名之人。蘇軾、米芾、黃庭堅、與蔡襄,因為他們在書法上非凡的成就,共稱“宋四家”。

米芾簡短的題跋,似乎在回顧蘇軾的一生、蘇軾晚年傾於自省的狀態、以及他們意義深遠的友誼之重要性。而米芾連綿起伏的筆觸和他細心平衡的字形與規律,也足以讓他所書的題跋稱得上是一幅獨立傑作。蘇軾與米芾的相知相惜,可從他們這兩幅配在一起的傑作略知一二。蘇米合璧,不僅突顯了這幅畫歷史上的地位,也標誌了世界文化中的光榮一刻。

無論各方的意見如何,都不可否認這是件教科書級作品。民國時期,蘇軾兩幅較為可靠的傳世作品《瀟湘竹石圖》與《木石圖》都曾經為北京方雨樓古玩店所藏,《木石圖》是店主從山東濟寧某位私人手中收購。

上世紀20年代時,這兩幅畫被吳佩孚的秘書長白堅夫購藏。白堅夫早年留學日本,還娶了日本太太,這也是後來《木石圖》流入日本的關鍵。張蔥玉曾經和白堅夫商量以9000金的價格買下《木石圖》,但白堅夫不同意,後來被日本阿部氏以超過萬金的價格買下,入藏於阿部氏爽籟館。

在拍賣之前,佳士得方面推測說:“能找到這張作品,源於去年藤田美術館藏品的拍賣,日本NHK跟拍了作品,日本藏家或許看到了這次拍賣的過程,於是在我們到日本征集的過程中打電話來說有‘國寶’。結果一看到圖片,汗都下來了,馬上趕到關西。藏家拿出作品的時候,盒子非常樸素,放在毯子上讓我們看。慢慢打開作品,正是我們學習美術史時那件蘇軾的作品。也有國內專家曾找到這個家族試圖回購,這個家族當時並沒有意願出售,謊稱在二戰時美軍轟炸中燒掉了,因此一直保存到現在。”

值得注意的是,《木石圖》流失海外約七八十年,幾無人得見,而在此期間,此畫卻不斷被提及,作為中國文人畫史中不能忽略的經典常被刊載在眾多藝術史著作中,但所刊出的圖片並不十分清晰。而此作現身拍場後,引起了業內廣泛關注,但無論是其畫作本身還是米芾等題跋,其真偽都引起諸多專家質疑。

一些研究者認為,此幅《木石圖》中的用筆多軟遝無力甚至猥瑣,此畫與蘇軾存世的書法真跡對比出入頗大,如枯樹畫得孱弱無力,石頭的皴法也少有棱角,結合蘇軾的書風畫風,疑問極多,“東坡寫竹畫竹,受文與可啟發極多,對比台北故宮博物院所藏的文與可存世《墨竹圖》,且不說圖式與文同有差距,也不說東坡曾自雲‘盡得與可之法’,隻說筆墨間的英風勁氣,以東坡人格與筆墨修養,自然是不讓文同的,但《枯木怪石圖》中墨竹全無宋人筆下的‘運思清拔,風勁氣逼人’之感,與文同墨竹相比,不啻天壤之別。”

原文來源:《藝術品鑒》2018年12月刊《4.6億喚醒隱匿80年》(因篇幅問題,原文有刪減)

《藝術品鑒》官方授權,歡迎分享!如需轉載,請私信聯繫!

合作美術館

合作雜誌精選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