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瑞幸咖啡生,互聯網咖啡生,數據死,互聯網咖啡死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螳螂財經,作者 | 木宇

毫無疑問,中國的咖啡市場正在發生劇烈的變革。

第三次咖啡浪潮與咖啡新零售並行駛來,在這個市場形成了撕裂而有趣的景觀,一面是注重品質和體驗試圖逃離“星巴克範式標準”的咖啡深度愛好者,一面是因折扣和行銷初次嘗試現磨咖啡並產生濃厚興趣的咖啡小白。

瑞幸的高速擴張為咖啡行業引來了無數目光,但你很難說的清到底是瑞幸攪動了市場,還是市場早已在醞釀波瀾。2018年,除了互聯網咖啡這顆最亮的星,其它咖啡品牌也沒閑著,日本國民品牌Doutor和加拿大咖啡巨頭Tim Hortons相繼進入中國市場,他們都在本國市場碾壓了星巴克,本地的GREYBOX COFFEE等精品咖啡悄然布局擴張版圖,全家湃客咖啡等便利店咖啡也悶聲發大財實現了業績增長。

據倫敦國際咖啡組織數據顯示,中國市場的咖啡消費增速高達15%,而全球增速僅為2%,誰都看得到中國市場的潛力,這塊肥沃的土壤,吸引了來自四面八方的開拓者。伴隨著消費升級和分級、資本催熟、互聯網行銷、消費者代際更迭、數據革命等一系列綜合因素,本已暗流湧動的咖啡市場開始呈現出明顯的趨勢走向:領域細分化、業態零售化、數據驅動化。

一次升級,兩種方向

乘著消費升級這股東風,咖啡品牌分別下注在了兩個市場,一個是存量市場的縱向培育,一個是增量市場的橫向開拓。這得益於中國社會普遍存在的明顯消費分級,讓同一個概念有了兩種完全不同的商業化詮釋。

前者承接了國際市場的第三次咖啡浪潮,即“精品咖啡”的推廣,這個概念最早來源於Knutsen Coffee的創始人Erna Knutsen在1974年出版的《茶語咖啡貿易期刊(Tea&Coffee Trade Journal)》,用以指代“於特定氣候下種植,有著獨特風味的咖啡豆”。隨著國外Blue bottle、知識分子等品牌近幾年的流行,精品咖啡的商業化浪潮才算真正席卷全球。根據美國咖啡協會的統計,精品咖啡市場的份額在美國已經達到20%。

說白了,精品咖啡就是在咖啡品質上進行升級,在產品和體驗上明顯優於星巴克這樣的傳統規模化連鎖咖啡館,迎合了重度咖啡愛好者的需求。

在第三次咖啡浪潮的席卷下,中國也呈現出明顯的升級需求,根據市場調研機構QYR分析統計,2014-2020年,中國精品咖啡豆進口額平均增長率將達到9.6%,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走向Seesaw Coffee和GREYBOX COFFEE等精品咖啡店,今年1月,完成了數千萬A輪融資的FISHEYE魚眼咖啡走的也是精品咖啡的路子。

另外一種,就是瑞幸所倡導的咖啡市場教育,“高品質、高便利性、高性價比”主打的方向,和網易“好的生活,沒那麽貴”如出一轍,通過補貼市場高調行銷吸納大量咖啡素人。畢竟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受星巴克影響國內的咖啡館定價普遍較高,讓很多人望而卻步,這給了後來者教育市場新的機會,別忘了,還有佔據中國咖啡市場70%的速溶咖啡用戶等待轉化。

在星巴克和雀巢共同塑造的中國咖啡市場,隨著多元化需求的興起,二元結構終究會被打破,人們不會僅僅滿足於這兩種選擇,歐瑞國際分析師觀察發現,許多小品牌和獨立咖啡正在崛起,注冊數量呈爆炸性增長。即便是速溶咖啡也跟上了升級的潮流,今年1月份,咖啡品牌三頓半完成了千萬級的pre-A輪融資,他們要做的就是精致的掛耳咖啡。

中國的咖啡市場正在呈現多賽道並行的局面,差異化的市場格局正在形成,而這正是一個市場邁入成熟的標誌之一。

文化“祛魅”,零售崛起

成熟的市場不應該只存在一種話語空間,將星巴克的“第三空間”拉下神壇,是咖啡消費語境多元化的開始。

2019年伊始,曾經的“民族咖啡第一品牌”雕刻時光傳來了門市相繼倒閉的消息,這家1997年開始運營,發展歷史超過中國星巴克的文藝咖啡館始祖,引發了一眾老客戶的集體感懷。如果歷史存在某種符號,那麽雕刻時光的衰落和瑞幸的崛起在同一時間的交替,就意味著民族咖啡品牌運營出現了顛覆式的商業邏輯轉換,從文藝+文化+空間的傳統服務思路轉向資本+互聯網+數據的新零售思路,而這正是時代變遷所帶來的差別。

在瑞幸橫空出世前,人們去咖啡館消費什麽?為什麽一杯原材料成本不到5元錢的咖啡普遍賣到三四十大家都覺得很正常?是社交場景,是身份認同,是休閑空間……是包裹在“第三空間”概念裡的一切文化符號的綜合,它給咖啡館塗抹上了一層迷人的文化色彩。國內絕大部分咖啡館幾乎都活在星巴克主導的“第三空間”消費語境下,只是在空間置景上突出不同風格,要營造的都是品質、文化、休閑的社交氛圍,這本質就是對咖啡消費的一種文化賦魅。

筆者在螳螂財經發表的《互聯網咖啡,2019定生死》一文中就提到過,“互聯網咖啡的誕生,是現磨咖啡在國內從社交終端產品走向大眾消費品的必然。瑞幸們和星巴克們的戰爭,本質也是咖啡“祛魅”和“賦魅”的消費語境之爭。”

互聯網咖啡的意義之一,就在於將咖啡消費從文化服務的神壇上拉下來,還原其作為大眾消費品的實質。隨著日本Doutor和加拿大Tim Horton等好喝不貴的國外咖啡品牌的進入,人們會越來越意識到喝杯咖啡其實真的不必多貴,在消費認知的變化中,麥咖啡和全家湃客咖啡等零售咖啡品牌也將會去除“廉價咖啡品質不好”等固化標簽,迎來新的機遇。

咖啡零售化已成必然趨勢,但對於主打新零售的互聯網咖啡,多數人依然以為其逃不過傳統零售的本質,只不過在成本結構上做出了一些創新,通過降低門市成本、獲客成本,反哺產品品質,降低到手價格,並結合互聯網行銷和資本補貼迅速完成跑馬圈地,一旦停止燒錢,就會陷入傳統零售競爭的僵局,缺乏競爭力。這其實並不準確。

被抬高的產品力和被忽視的數據化

“瑞幸會不會成為下一個ofo”之所以會成為熱點話題,是資本盲目燒錢擴張規模與流量泡沫這兩大創業陷阱帶來的警醒,不幸的是,瑞幸看起來似乎都滿足條件。瑞幸的生死局,被很多人預言在產品力上的成敗,但說白了,咖啡真不是什麽複雜的產品,尤其是對星巴克這種標準化暢銷連鎖咖啡店,一個新手學習三天做出來的東西,你未必嘗得出差別。

很多人覺得星巴克比其它咖啡好喝,有多少是出於口味慣性,多少出於品牌光環,多少出於虛榮心理?在種種條件限制下談產品力,對新入場的選手並不公平。相較之下,運營能力的破局才是關鍵,而新零售的核心優勢就在於數據驅動運營。

“數據咖啡”聽起來既不性感也不可口,給人更多的是代碼的冰冷和理性,沒有一杯熱氣騰騰的咖啡那樣溫暖和富有人情味,並沒有在行銷中被重點提及,但這恰恰是互聯網咖啡最重要的底色。相比流量優勢帶來的“顯性價值”——增長黑客、流量池等社會化行銷結合補貼玩法帶來幾何級的獲客增長,數據分析帶來的“隱形價值”並不易察覺,就像人人都知道瑞幸只要分享一個新客戶就能拿一張免費券,但並不一定知道瑞幸在平時給每個人發放的優惠券都是不同的。

喝星巴克的人未必是星巴克的會員,但喝瑞幸的人卻會自動成為瑞幸的用戶。

原理並不難理解,瑞幸不接受線下點單,為的就是通過app或者小程序,收集用戶的地理位置、消費品類、消費頻次、消費金額等多維度數據,並建立相關的數據模型和設計算法,描繪用戶畫像,進行精細化運營,包括且不限於產品迭代、供應鏈調整、門市選址、行銷策略等。這才是新零售的本質,不是線上線下同步銷售,而是線上線下同步數據,並通過數據驅動運營,這會帶來更快的市場反應速度、更精準的行銷、更低的試錯率,以及更高效率的綜合運營。

在最根本的商業邏輯上,傳統連鎖咖啡店還停留在B2C的模式上,即依靠品牌效應掌握消費語境的話語權,完成自上而下的行銷引導;而新零售咖啡則是C2M的模式,不斷收集消費者數據,從而修正自我逼近定製化服務。但不同於追逐潮流千變萬化的服裝業在數字化浪潮中的巨變,更講究傳統和保守的咖啡業或許反應要遲鈍得多。

也正是因為數據能力的缺失,讓星巴克在面對瑞幸的崛起時,緊急選擇了和阿里合作,這是基因層面的差異,很難在短時間內自我修補。而在此之間,無論是瘋狂擴張的Caffe Bene,還是別具一格的ZOO coffee,或是高端大氣的Maan coffee,都未曾讓星巴克有一絲動搖,韓式咖啡玩再多花樣,本質還是傳統零售那一套,這可是星巴克的看家本領,最後除了maan coffee活得還可以,前兩者都只是成了一時網紅,隨後迅速走向落寞。

無論瑞幸和連咖啡等互聯網咖啡最終是否取得市場成功,但咖啡運營的數據化趨勢已經不可逆轉,這不同於消費者口味的變化無常,也不同於經營思路的循環往複,這背後是技術進步推動的時代趨勢,新零售亦是如此,正如吳曉波在《水大魚大》中總結中國四十年經濟發展所言,制度創新可以反覆,但技術破壁不可逆轉。

在中國引領了20年風潮的星巴克,這一次真正陷入了四面埋伏,根據今年1月的最新財報顯示,星巴克中國同店銷售上升1%,相比去年Q3下降2%的數據已經好了不少,起碼連續兩個季度止跌,但和2018年Q1或以前6-7%的增速比,其在中國發展已大為放緩。在中國咖啡市場領域細分化、業態零售化和數據驅動化的趨勢面前,未來還存在不少變數。(本文首發鈦媒體)

【鈦媒體作者介紹:螳螂財經(微信ID:TanglangFin):原瀟湘財經,泛財經新媒體,重點關注上市公司、Fintech、區塊鏈等財經金融領域。《財富生活》等多家雜誌特約撰稿人。】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