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南大港濕地:完好原生態讓候鳥“定居”

“去年吧,有隻小白鷺翅膀折了,我把它救回來。養了一段時間就不走了,我上哪兒去,它就跟到哪兒去。”

24歲的閆剛偉在南大港濕地的一座鳥類救助站做管理員一年了。救助站聚集了幾百隻赤麻鴨、綠頭鴨、蓑羽鶴、斑頭雁等鳥類,很多都已經“定居”於此,不再遷徙。“在這兒有吃有喝,它走幹嘛?”閆剛偉說,和鳥相處最重要的是“交流”,很有技術含量。

生態環境的不斷改善,使滄州渤海新區的南大港濕地成為了候鳥的天堂。就在幾天前,上萬隻候鳥落腳南大港,濕地講解員吳桂英說,這種熱鬧的景象,最近幾年他們已經習以為常。

“跟鳥只要親近了,啥都好說”

渤海之濱的南大港濕地是華北平原東部保存最完好的原生態濕地之一,距天津濱海新區僅10公里。濕地面積7500公頃,經河北省林業廳、河北師范大學專家確認,濕地內有鳥類268種。除了丹頂鶴、白鶴、白鸛、黑鸛等8種國家一級保護鳥類,最近兩年這裡還先後發現了瀕危的珍稀鳥類青頭潛鴨和震旦鴉雀。

南大港濕地

“南大港濕地始終沒有進行過開發。”渤海新區南大港產業園區文化旅遊局副局長曹厚山說,“2013年開始,我們對濕地核心區實行全封閉管理,在緩衝區建立了7個保護站,由專人24小時值守,杜絕捕魚、狩獵行為。在濕地的實驗區,我們建立了鳥類救助站。”

濕地景點放鶴廣場旁有一座小島,閆剛偉和3個同事負責的救助站就在島上。閆剛偉介紹,救助站最初專門救助受傷的鳥類,後來漸漸吸引了很多其它的鳥類過來,形成了現在的“鳥島”。

“鳥島”上,有的鳥養在籠子裡,有的在岸邊、水裡自由嬉戲。籠子裡的蓑羽鶴、斑頭雁會定時進行放飛。一個月掙3500塊錢,閆剛偉很喜歡這份工作,“這活兒好乾,只要跟它們親近了,幹啥都好說。見了你不躲,光啄你褲腿。”不過,也有例外,“要是‘交流’不好,它見了你就跑。”

孕育“大窪文學”

採訪當天,一場以“真墨香·濕地情”為主題的書畫交流活動正在舉行,曹厚山忙著照應,難得抽出時間跟記者聊了聊。

都叫“南大港”,或許正是因為在南大港產業園區這一行政部門中舉足輕重的地位,南大港濕地與其他很多濕地不同,在重視生態保護的同時也十分注重文化的挖掘。這使南大港濕地在人們眼中的形象變得更加豐滿。

以南大港濕地為核心的渤海西岸沿海濕地,也被稱為大窪。獨特的自然地域特徵和粗獷豪放的民風,在如今僅有5萬人口的南大港產業園區孕育了“大窪文學”這一特有的文學群體現象。2012年,《大窪文學》季刊在南大港產業園區創刊,刊名由王蒙題寫,至今已出版二十五期。《大窪文學》問世後,南大港產業園區文化旅遊局也在次年成立,緊接著,南大港文聯、攝影協會、作家協會、書法協會等一系列文藝團體應運而生。濕地,自始至終都是它們創作中不變的主題。

項目開發不影響生態保護

南大港濕地正積極申報4A級景區,吳桂英介紹,今年“十一”期間,南大港濕地每天的遊客接待量也有七八千人。旅遊業是南大港產業園區眼前的重要發展方向,渤海新區黨工委委員、南大港產業園區黨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劉國林提出了目標,2020年年底前,旅遊業光是增加值就要佔到園區GDP的30%以上。

依托南大港濕地,南大港產業園區引進了一批有實力的企業,計劃建設文化旅遊城、健康生態城、非遺小鎮、濕地科普文創園等項目,總投資超過2000億元。

項目開發如何做到與濕地保護並行不悖?曹厚山說,所有項目的建設都在濕地實驗區以外的範圍進行,濕地內只在實驗區做遊艇碼頭、客服中心、觀景台等旅遊基礎設施的開發,對核心區和緩衝區的嚴格保護將會一直持續下去。(圖片來源於澎湃新聞)

文章發表於武漢全民義務植樹網本地資訊,http://www.whyiwuzhishu.gov.cn/ 轉載請注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