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劉東海:銀行理財利潤短期將下降 三大機遇擺在眼前

  來源:微信公眾號“新浪金融研究院”

  文 | 新浪財經 徐巧 

  資管新規靴子落地,百兆元大資管行業在2018年終於迎來統一監管。新浪財經重磅推出《波特菲勒30人》系列專訪,探討資管業轉型之路。“波特菲勒”音譯於諾貝爾經濟學家馬克維茨的投資組合理論(Modern Portfolio Theory),它從數學上證明了分散投資能降低風險,是資管行業的重要理論基礎。

  中國銀行投行與資產管理部總經理劉東海指出,在過渡期內銀行理財最關鍵的就是轉型、風控與市場化。

  “與當年商業銀行股改比起來,資管新規的影響還是相對較小。” 談起資管新規帶來的行業巨震,中國銀行投行與資產管理部總經理劉東海在接受新浪財經專訪時,表現得心態平和。

  以2020年底為分界線,近30兆的銀行理財不僅消化存量業務,還得推進符合新規的新產品。過渡期內,體量龐大的銀行理財可謂是負重前行。但在劉東海眼中,資管新規對銀行來說整體是利好。打破剛性兌付後,賣者有責、買者自負,銀行作為經營者大大降低了自身風險。此外,銀行系資管子公司有望加速落地,既能減少通道環節的成本,還能在風險隔離的情況下擁有更多自主權。在居民理財需求日益增長的未來,商業銀行若發揮固收強項,在市場仍頗具競爭力。

  負債端成本上漲明顯 銀行理財短期內創收承壓

  1萬多字的資管新規靴子落地,給銀行理財在账面上帶來最直接的影響就是該塊業務創收能力下降。

  “今年銀行資管部利潤回落比較明顯。”劉東海說道。資管新規明確要求要降低期限錯配風險,銀行理財絕大部分是90天以內的產品,但資產端平均久期約在2年多。對於非標業務佔比較大的銀行來說,資產久期則更長。假設一款30天理財產品到期,銀行要給客戶預期收益,但資產端的錢卻收不回來。

  “一方面,銀行需要靠發新產品去承接老資產;另一方面,部分資產會賣出去,但現在賣就是虧錢啊。”劉東海指出,由於市場整體的負債成本在上升,且上漲速度較快,但銀行理財資產端標的(收益)並沒有相應地漲起來,這就導致利潤下滑明顯。

  雖然銀行理財的利潤短期會下挫,劉東海指出,理財業務的收入總額在各家銀行的整體收入中佔比並不高,對銀行整體收入影響不大。

  除了創收承壓,原先習慣了預期收益的部分銀行理財客戶,在打破剛兌時代或許會轉向收益更低、風險也更低的產品,如貨幣基金等。這樣一來,銀行客戶或許會出現暫時分流。

  三大機遇擺在眼前:破剛兌降風險+子公司或加速+強固收打天下

  儘管短期內,銀行理財面臨利潤回落和客戶分流扥挑戰,但在劉東海看來,實則機遇更多。

  首先,打破剛兌不僅防範系統性風險,對銀行來說,回歸到受人之托的本源也降低了自身風險。“以前銀行通過資金池剛性兌付,實際上是破壞了資金的風險定價機制和市場機制,造成資產泡沫,可能導致系統性風險。”劉東海解釋道,“此外,銀行作為經營者,在原有模式下是誰膽子大誰就賺的錢多,這其實也增加了銀行自身的非系統性風險。”新規以後,賣者有責、買者自負,投資者本身也需要承擔一定的風險。

  其次,資管新規倡導銀行建立資管系公司,不僅利於風險隔離,也讓銀行省去了通道一環,加強自主競爭能力。劉東海指出,表內業務應是債權債務關係,但成立資管子公司專門做理財業務,在法律層面是信託受託關係。“未來方向肯定是銀行成立自己的資管子公司,中行目前也在做相關的規劃。”

  在於分業監管格局下,通道業務盛行,銀行理財資金信託、券商、基金子公司等管道出表。“以前我們沒有資管子公司,銀行理財也就沒有獨立的法人地位,所以需要找通道,中間讓它們多收了一道錢。”劉東海表示,一旦成立資管子公司則不再需要通道,銀行理財能更好地自主競爭。

  最後,在淨值化管理時代,穩住產品淨值的能力愈發重要,而商業銀行以固收見長,與公募等其他金融機構相比具有競爭優勢。此前,有市場人士質疑,銀行系如果成立資產子公司,那麽與銀行系的基金公司是否會在內部先產生同質化競爭?以四大行為例,旗下分別有工銀瑞信、農銀匯理、中銀基金和建信基金。對此,劉東海指出,由於持牌不一樣,銀行系資管公司的投資範圍可能會比公募基金更大。更重要的是,“縱觀各國,債券市場的主要參與者是商業銀行,因此銀行的強項就是做固收。”堅守住固收陣地,銀行理財就能穩住產品淨值。

  居民存款下降理財需求增強 大資管時代銀行主動負債能力越來越高

  放眼大資管時代,劉東海對行業還是頗有信心。

  “其實細看這幾年的趨勢,老百姓的存款量是在慢慢下降,理財、基金等資產管理類的錢是在上升。”劉東海認為,未來隨著居民收入的逐步提高,大家的理財需求會越來越高,資管行業的總規模也會上升。“長遠來看,不管是機構還是個人的資金,投放在資管市場的體量肯定會增長。”

  在這個過程中,劉東海認為商業銀行的主動負債能力將越來越高。

  一方面,商業銀行對於理財類的資金必須隨行就市,跟著市場利率走;另一方面,中國的利率仍是雙軌制,受管制的存貸款利率和已完全市場化的利率並存,銀行受監管等約束並不能完全跟著市場走。

  “比如,人民銀行對一年期、兩年期的存貸款利率都有規定,以期限為主導因素;但市場的定價主要按信用評級,評級越高發行價越低,反之則高。”劉東海解釋道,在目前的環境下,兩種定價實際上不利於市場資源配置。如果想要把兩者結合起來,就要提高銀行的主動負債能力。

  “所謂主動負債能力,通俗來說就是,銀行的資金除了繳納存款準備金、傳統放貸,還有一部分錢要拿到市場上去做投資。”劉東海認為,在市場上做投資不同於傳統放貸款業務,鮮有擔保抵押,必須依靠自己風控模式來分散化解風險。這意味著,銀行手中必然有一部分資金集中使用,做好主動負債管理。

  陣痛是暫時的,機會是長遠的。“邁過去這個坎兒就好了。”劉東海坦言,在過渡期內銀行理財最關鍵的就是轉型、風控與市場化。先打好基礎,未來在大資管時代,商業銀行必能抓住機遇乘勢從市場脫穎而出。

責任編輯:謝海平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