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跨界的代價:順豐年度淨利首次下滑

北京商報訊(記者 王曉然 徐天悅)不甘於單一主營業務,順豐的多業務嘗試也為其業績帶來壓力。2月26日晚間,順豐控股發布了2018年業績報告。2018年度,順豐實現營業總收入為909.43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7.6%;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45.56億元,比上年同期下滑4.57%。值得注意的是,這是順豐控股自借殼上市以來首次遭遇年度淨利潤下滑。

與之相對的是同行申通和韻達2018年度淨利潤分別同比增長37.46%、67.34%。

針對淨利潤下滑的原因,順豐方面表示,一方面受到成本上漲的影響,另一方面由於公司主動應對市場需求,對新業務進行了開拓性投入,以擴展多元化的物流服務。據悉,順豐的業務主要包含時效快遞、經濟快遞、同城配送、倉儲服務、國際快遞等多種快遞服務,物流普運、重貨快運等快運服務,以及為生鮮、食品和醫藥領域的客戶提供冷鏈運輸服務。

儘管時效快遞、經濟快遞一直以來是順豐的優勢業務,營收約佔總營收的六成以上,但順豐近年來一直在新業務板塊上不遺余力地投入。順豐創始人王衛曾公開表示,靠出賣勞力搬貨不是順豐的終極宿命。利潤較低的快遞業務顯然不能滿足順豐的戰略意圖,於是我們看到,從嘿客、順豐優選、E商圈、豐E足食,到豐彩、Wow哇噢全球精選店等等,順豐一直在嘗試各種新項目。

不過新業務嘗試尚未對業績奏效,有的不溫不火甚至不了了之,最後反而對順豐的淨利潤產生了影響。在別的快遞公司2018年度淨利潤依然雙位數大幅增長之際,順豐的淨利潤負增長也為其多路試水提出疑問。根據順豐2018年上半年財報顯示,順豐新業務佔比已經達到16.19%。

快遞專家趙小敏表示,每家快遞企業的定位不一樣,王衛近兩年一直強調順豐要做一家科技型公司,這意味著順豐在科技、研發等方面所需要的投入會非常大,而對比來看,其他幾家快遞企業目前在研發上的投入則是非常小的。另外,順豐還有一些在建工程、產業園、樞紐建設等重資產項目,所以總的來看,順豐目前屬於資本開支階段。從短時間來說,這些投資還屬於培育階段,確實看不到一些回報,但是中長期角度來看會有很大收益。趙小敏表示,順豐目前的很多新業務嘗試都是為了進一步豐富現有的物流資源,從發展的角度來講是一種提前布局戰略。以後會幫助它增長產業鏈,使業務結構更加多元化,業績上也會有更加綜合的表現。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