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夏天濕氣重,艾灸告別痰濕醜!

不管有多少種奇絕醜法,

有一種慢~慢~變~醜~

都一直淡定地存在著,

叫痰濕醜。

夏季外濕增重,

人易受外濕影響濕邪侵體,

告別痰濕醜,讓自己變得更美好吧!

首先要告別「濕人」,

常年濕氣重,定有痰濕醜啊

[找經絡、查穴位在我們公眾號hbqiai首頁的右下角有一個「艾灸學堂」的工具,你點進去就可以了,更可以學到很多不一樣的穴位知識。經絡不通百病生,補什麼都沒用。不一定要吃藥打針,因為每個穴位都是一味中藥,每天學點經絡穴位小知識!

中國有句古話叫「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濕性黏濁,如油入面。」濕與寒在一起叫寒濕,與熱在一起叫濕熱,與風在一起叫風濕,與暑在一起就是暑濕。

濕邪不去,吃再多的補品、藥品都如同隔靴搔癢,隔山打牛。

濕氣重不重看看這些來辨別

★ 一看形體:

中醫望診中有「肥人多痰濕,瘦人多虛火,偏胖者多為陽虛、痰濕體質。

★ 二看舌頭:

濕熱者常見舌紅苔黃膩,寒濕者為舌淡胖,舌邊有齒印,苔白膩。

★ 三看大便:

正常的大便是金黃色、圓柱體、很通暢的,便後用一兩張手紙就能擦乾淨。一旦發現大便稀薄、黏膩、不成形,且容易粘在便池難以沖走,也總有大便排不盡的感覺,就可能是有內濕。

★ 四看起床狀態:

有些人早上起床後,會覺得很困、頭沉,像有什麼東西裹著,讓人打不起精神,而且痰多,即說明體內濕氣較重。

★ 五看平時狀態:

戶外濕氣一大,就覺得胸悶氣短、身體沉、懶得動、不清醒,吃飯時沒胃口。中醫講「濕氣如裹」,一種被包裹著,動不了的感覺就是身體對濕氣的感受,好像穿著一件用水洗過但沒乾的襯衫那麼彆扭。

中醫認為,脾健,濕自化。

所以祛濕重在健脾,我們可以通過打開下面的這些祛濕「開關」,來健脾祛濕氣。

祛濕化痰開關 : 調脾胃氣機,祛濕化痰

艾灸豐隆穴

功效:對脾胃兩大臟腑都有很好的調理作用,是除濕祛痰的主要穴位,並有調和、胃氣、補益氣血、醒腦安神等功效。

利濕健脾開關 和胃健脾、降逆利水

艾灸中脘穴

功效:任何原因引起的脾胃虛弱、運化失調,均可取中脘為主進行調治。

調脾化濕開關 調理脾胃、疏風化濕、扶正祛邪

艾灸足三裡

功效:足三裡是一個強壯身心的大穴,有疏風化濕、調節機體免疫力、調理脾胃的作用。

泄濕排熱開關 清熱利濕、調大腸氣血

艾灸曲池穴

功效:曲池穴是大腸經的濕濁之氣聚集的地方,此穴為手陽明大腸經合穴,可以清利濕熱,調理大腸氣血,對「濕熱」引起的蕁麻疹、急性胃腸炎效果很好。

體內濕氣重身體七大部位最受傷濕氣稱得上是「萬惡之邪」,遇寒則成寒濕,遇熱則成濕熱,遇風則化為風濕,這三種「濕」侵入人體,易導致消化道、泌尿系統以及皮膚等多個部位的問題。

消化系統:影響食慾,不想吃東西,還會出現口臭,大便不爽,易粘馬桶。

泌尿系統:體內濕氣重,且喝水較少時,小便排出不暢,易導致泌尿系統感染。

皮膚:濕氣過大會刺激皮膚大力散熱,負擔加重,免疫力隨之降低。因此,痤瘡、皮炎、濕疹、癬都會不請自來。

關節:濕氣侵入關節,則關節酸痛、沉重、活動不利,痛處固定。

頭部:濕氣侵入頭部,則出現頭暈、犯困、頭重如裹。

胸腹部:濕氣滯留胸腹部,則出現胸悶、胃脹。

下肢:濕氣往下走,可出現下肢水腫、腳氣等癥狀。

濕氣進入我們身體的5個主要通道是:

肩頸部的「大椎穴」,

從「大椎穴」進入的「濕氣」容易引起我們的「肩頸酸痛,肩周炎,頸椎病,頭暈頭痛,失眠多夢。

前胸的"膻中穴",

從"膻中穴"進入的"濕氣"容易引起我們的"乳腺腫痛,乳腺管道阻塞,小葉增生乳腺纖維瘤等癥狀」。

肚臍部位的「神闕穴」,

從「神闕穴」進入的「濕氣」容易存積在我們盆腔,特別是女性,當盆腔內的「寒濕氣」重時,就容易引起我們婦科各種疾病,比如:婦科炎症,月經不調,經血不暢,痛經,血塊,子宮肌瘤,卵巢囊腫,不孕不育症等」。

腰部的「命門穴」,

從「命門穴」進入的「濕氣」容易引起我們腰酸背痛,腰膝酸軟,各種腎虛,性功能下降等癥狀;

腳底的「湧泉穴」;

從「湧泉穴」進入的「濕氣」容易往上流動,容易引起膝關節酸痛,風濕關節炎等癥狀。

看到這裡很多人會舉手發言,你忘了祛濕網紅——紅豆薏米了,紅豆薏米雖然除濕,但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喝的,因為薏米仁是涼性的,對於脾胃虛寒有寒濕的人來說,長期吃,不好,中醫講究辨證,千萬不要盲從。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