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人類來路的100個腳印

    吃完晚飯,文軒三步並作兩步回到教室,趕在別的同學之前,從圖書角把那塊“磚頭”抱回到自己的課桌上。他將這本厚重的書打開,一頭扎了進去。今天,他希望能在上晚自習之前看完3個篇章。他沒想到這本離他的生活似乎非常遙遠的書,仿佛有一種魔力,讓他欲罷不能。他知道讀這本書不能給自己的高考加分,卻模糊地感覺到,這塊“磚頭”為自己打開了一片新天地,那會讓他在上了大學之後,獲得更強的學習動力。這本書不僅讓他“知道”了很多事情,而且奇妙地在不同的知識之間搭起了橋。他突然覺得學習不再是一個“苦活兒”,而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他仿佛看到了一個新的學習者,這個學習者像個偵探,並不滿足於知道了什麽,而是不斷地追問“為什麽”。這“為什麽”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可以讓思維從一個個孤立的、靜止的、需要死記硬背的“知識點”跳出去,變身為一個妖冶的家夥,迎風招展,呼朋引類,飛揚激蕩,最終,把自己帶向事物的深層結構、動態過程、相互作用,走入一片美麗新世界……

    嗯嗯,對不起,我得打住了,以上純屬我的虛構!胡編亂造這麽一個場景,全是因為我覺得這本書太貴了(168元),大概多數家庭買不起,所以我希望它能出現在學校的圖書館裡,最好是班級的圖書角裡,這樣更多的學生就能把它抱在懷中,像我假想的主人公一樣大快朵頤。

    這塊“磚頭”乃大名鼎鼎的《大英博物館世界簡史》。我寫下這篇文字,並非因為它名頭太大,而是因為我深感通過閱讀它,學生們可以補上非常重要的一課:思維方式的提升與轉變。

    前兩天在朋友圈看到一位搞歷史的朋友說,她青年時代的遺憾之一,就是從高中入大學,沒有很快轉化思維方式,學習能力太差。

    是的,學習能力與思維方式,會直接影響到一個人高考後的人生。要知道,高考通常在20歲之前就完成了,之後如果沒有意外,你還有漫長的人生要過。如果你在高考前不得不功利性地按照能得高分的策略學習的話,那麽請一定記住,決定你的後勁的,不是那個分數,而是你對學習的熱愛和你的學習能力、你的思維方式。“方法論”,這可能是一門沒人為你開設,卻能讓你活出不同人生的課程。至今,我無比感謝小學自然課的郭振昌老師,他居然給我們這些小屁孩講“優選法”和“統籌”。我想我這一輩子活得相當豐盛,是因為早早就把系統思維植入了自己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

    當然,你可以直接去看一些與思維方式有關的書,不過,遇到了這塊“磚頭”,我發現只要稍微用點功,它可以幫你在知識與思維方式上兼得。

    《大英博物館世界簡史》這塊“磚頭”,是100塊“小磚頭”——100件文物組成的。北大教授陳平原在《大英博物館日記》中記錄了這樣一個場景:一群中國遊客在博物館大廳裡高談闊論:“這算什麽寶貝?比咱們故宮差多了!”在他們眼裡,博物館是藏寶洞,而不是人類的知識庫。如果用這個標準,《大英博物館世界簡史》所選擇的100件文物,恐怕在他們眼裡耀眼的不多。然而,當大英博物館的專家們決定“通過文物來講述歷史”時,這些藏在博物館各個角落裡的文物,開始顯現出它們的非凡價值。

    這100件來自世界各地的文物,見證了在過去200萬年中,人類是如何塑造世界,同時又不斷被世界塑造的。在專家們眼裡,這些 “物”與“人”息息相關。他們會描述文物的外形(WHAT),但是更會問一連串的“為什麽”:它為什麽是這種形狀的?它上面為什麽會有圖案和幾種不同的文字?製作它的材料為什麽來自數千公里以外?為什麽它會在這裡被發現……除了“WHY”,還有“WHO”、“WHEN”、“HOW”。順著這些“W”深入開掘,一幅幅人類生活的生動景象、一段段文明演化的曲折進程,就顯現出來。

    就拿書中介紹的一件歷史最久遠的文物“奧杜威石製砍砸器”來說,它實在是太不起眼了,可是專家們告訴你,當把它握在手裡時,它的重量、它與手掌的高度貼合、它鋒利的邊緣,都令人想到我們的祖先是如何用它從動物身上剝肉。而預先製作工具備用,正是我們人類與其他動物的不同之處。更為重要的是,這種工具幫助人類得到動物身上最富營養的骨髓,從而促進了人類大腦的發展。“這隻砍砸器記錄了我們明顯變得更聰明的那一時刻:不只想製造物品,還要改進它們”,“是製造讓我們成為人類”——由一塊灰不溜秋的石頭,鋪陳出人類進化的關鍵時刻,多麽精彩!

    人類還在演化著,當人工智能開始進入我們的生活時,世界會變成怎樣?要面對愈加複雜的、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或許跟著《大英博物館世界簡史》所提供的腳印,把人類的來路走一走,就會少一點莽撞,多一點智慧吧!

陸曉婭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18年04月24日 08 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