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喝茶的講究裡,竟有仙人的心思

文/三晚居士

清明將至,又到了一年中春茶最美好的時節,所以聊聊茶。

不過要聊的不是修道對茶行業發展的意義。歷史上修道、乃至道教對茶的發展起過作用麽?從後來者的角度看,顯然是起過。比如傳說中茶葉的發現者神農氏,再比如被奉為“茶祖”的甘露祖師吳理真,都是道教神仙。不過並不是因為他們是道門中人所以改變了飲茶史,而恰恰相反,對茶與人的貢獻,是他們成道的原因之一。

佛門的“禪茶”也一樣,最初就是為了解渴提神,後來才有了種種文化,沒必要神話。真正創造出各個茶系,種種口感的,是許許多多無名的茶農和製茶師——技術的創造和傳承,才是“一杯好茶”的根本。當然,在飲茶的過程中,讓感官放鬆,更有助於達到“一念不生”的境地,確實也能夠對修道有幫助。但這個事,也還是因人而異。

但有一件事情,卻是許多人共通的。那就是會輕易地從“經驗”來判斷一個人、一件事。一個簡單的例子,一位看起來“仙風道骨”的道長,給你一碗茶,你就會下意識覺得這是好茶。如果這位道長再能講出個子醜寅卯,那基本上這碗茶的“好茶”名分就坐實了。

事實上,道長給你的一定是好茶麽?或者說,道士就一定懂茶麽?稍微仔細想想,就能發覺這裡面根本就沒有什麽必然的關聯。這就是輕易地相信了自己的“經驗”。

所以白祖就說:“學道之士,須是得遇作家,方可明真悟道;得遇真師,方可皈向傳道受法。”為什麽要強調“真師”,就是因為這個“真師”,是需要甄別和“日前揣度”的。

修道不是看臉,否則天蓬元帥、鄧元帥那樣的形象估計沒多少香火。而喝茶最後也是要靠茶湯來評判。這一點務實,是一定要有的。如果你真想把一件事做好,那麽首先就得有個基本的判斷能力。

當然,判斷一個對象,除了個人經驗的判斷,還有社會的判斷。社會判斷對於人的影響是很大的。比如前面的例子,為什麽人們就那麽容易認為道長的茶好?很可能就是受了社會判斷的影響。

再比如說“明前茶”這個事物,都說明前茶好,好在哪裡呢?再往前深究,就能發現這其實只是龍井和碧螺春的標準。那其他的名茶,比如同為綠茶的六安瓜片、蒙頂甘露,最頂級的要等到谷雨時候,好的岩茶要等到夏秋之際。這些都不是“明前茶”,難道就不好了麽?顯然不是。

修道這個過程也類似。現在道教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因為至少能在思想和養生這兩方面可以為當代社會提供不少幫助。但你在決定通過修道來解決生活問題之前,有好好思索過麽?到底你要的是什麽?

因為每一個時代,每一個歷史時期,社會的價值觀念都會變化。有些時代道教的地位崇高得不得了,而有些事情則直接被打成迷信。重要的是,你自己能不能“躬行踐履,常如對越”。

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茶葉再好喝,修道再迷人,都不是生活的“必需品”,離開之後仍然能生活。所謂“道外無心,心外無道”,先給自己的心找個位置,然後再說後面的事。喝茶如是,修道如是,生活亦如是。

退一萬步說,即便喝茶與修道對於你來說,只是一種榮耀與點綴。也並不是什麽“丟人”的事。完全可以大膽地直面和承認。畢竟“術業有專攻”才是人之常情。隻不過白祖還說過另一句話,可以作為提醒:

“學道人若外取他求,則反招殃禍也,道不成而法不應。”

想來喝茶的初衷不外乎清醒神志,而修道的初衷則是洞明心地。人若為此類事,反而糊塗了自己,也算是一種黑色幽默了。

(編輯:柯恩)

本文為騰訊道學獨家稿件,文/三晚居士,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喜歡該類內容歡迎上微信關注“騰訊道學”微信公眾號!(文章作者觀點與立場,不代表騰訊媒體的觀點與立場。)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