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清朝軍隊是怎樣構成的?

季我努學社

整理出版中國近代史料,傳播歷史知識

清朝軍隊的構成變化很大。早在統一女真各部的過程中,努爾哈赤就逐步發展出了八旗制度。這一時期八旗兵是清軍(後金軍)基本構成。八旗制度是由女真氏族的一種牛錄制度發展出來的。牛錄最早為一個臨時的十人狩獵部門,首領稱為牛錄額真。努爾哈赤以此編制女真部屬,於1601年設立了四個旗(分別下轄若乾牛錄),以旗幟顏色命名,即黃、白、紅、藍四旗。後又於1615年,增設四旗。增設的旗的旗幟在原來基礎上鑲邊,除紅旗鑲白邊,其余鑲紅邊,成為鑲黃旗(鑲又俗寫作廂)、鑲白旗、鑲紅旗、鑲藍旗,原來的四個旗則分別稱為整黃旗(整又俗寫作正)等。

在每一旗內,轄五個甲喇,一個甲喇轄五個牛錄,每個牛錄三百兵丁,固山即是旗(其後八旗兵擴展,固山成為旗下部門),首領稱固山額真,漢語稱做“都統”清統一前,投效的漢人及歸服的蒙古諸王公,也分別設為漢軍旗,蒙古八旗。清前期基本保持在二十萬左右。

八旗旗幟

滿清入關後,收編了前明等軍隊,又新招收了漢人加入軍隊,採用綠色旗幟,稱為“綠旗兵”,又稱“綠營兵”。康熙朝三藩之亂等戰事頻仍,八旗兵入關之後又安於享樂,不堪重用,故此康熙帝主要利用綠營兵進行軍事征伐,綠營兵稱為清主要軍事力量。清代綠營兵基本保持在六十萬左右。

嘉慶朝白蓮教起義,由於貪腐盛行,八旗兵、綠營兵以糜爛不堪。為敉平叛亂,合州知州龔景瀚上《堅壁清野並招撫議》,建議設定團練鄉勇。團練經費由主要地方自籌,是一種地方性的地主武裝。

鹹豐朝天平天國起義,清軍鎮壓不力,故號召士紳組織鄉勇。其中曾國藩以戚繼光治軍之法編織軍隊,形成了地主知識分子為將佐,農民為士兵,以宗族、師生等傳統關係為紐帶的新式軍隊,稱為湘軍。湘軍是清中後期的主要軍事力量,湘軍將領對晚清政壇有重要影響。除曾國藩外,左宗棠以湘勇收復新疆,李鴻章原出曾國藩幕府,以相似方法編練淮軍(性質與湘軍同,兵將主要為江淮一帶人)。

湘軍編制草圖

19世紀70年代,有感於西方日益加緊的侵略及日本對台灣的威脅,清政府開始籌備海軍,先後建立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水師。但馬尾海戰,福建水師幾乎覆沒;甲午一役,北洋水師盡喪。

清末新政時清政府改革兵製,裁汰原來的綠營、防勇,採用西法編練常備軍。1902年,袁世凱在天津編練一鎮(師)新軍,約1.25萬人,張之洞在湖北亦練新軍7000人。清政府原擬編練新軍三十六鎮,每鎮1.25萬人。後來只有袁世凱“北洋六鎮”按計劃編成,外省新軍多不足額。直至清朝滅亡,新軍總共隻編有十四個鎮又十八個混成協(旅),共計17萬人。

袁世凱

華 興 春 秋

小編 :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胡一舟 楊培超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