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讓博物館觸及日常生活

澎湃社論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超級鏈接的博物館:新方法、新公眾”。

截至2017年底,上海市已備案博物館125座,以上海常住人口2420萬計,每19.3萬人就擁有一座博物館,遠高於全國平均水準。博物館數量和密度的提升,提高了市民的“可抵達度”,使參觀博物館從偶發性的“儀式”變成日常的學習與教育過程。

通過現代資訊技術,博物館縮短了與市民生活的距離。如今的博物館,不僅是單一存在的建築實體,還是多元的文化場域。

博物館既打開大門,歡迎市民走進來,也主動向市民生活伸出文明的觸角。例如,啟動充滿博物館元素的“國際博物館日”專列,在地鐵站、機場等舉辦主題展覽。這些活動,實現了博物館在太空維度上的擴展,讓博物館文化浸潤到整個城市中。

英國詩人約翰?堂恩有一首詩這麽說:“誰都不是一座孤島,可以自成一體,每個人都是那廣袤大陸的一部分。”做好博物館建設,需要堅守“把孤島連接成大陸”的信念。這既要求博物館之間的合作與協調,也要求博物館連接所在社區、抵達市民個體,一個個博物館如同社區樞紐,把整個城市連接成有機的博物館場域。

展覽、宣傳教育和公共服務是博物館的核心職能。博物館的宣傳教育應立足於現代傳播理念,擯棄缺乏互動的灌輸與說教。一些博物館高高在上的形象依舊存在,好像是為少數有知識的、具備欣賞能力的專業人員服務的。如何讓博物館更接地氣,需要博物館人不斷反思與改進。

近年來,上海、廣州等多地的博物館嘗試“奇妙夜”活動,延長博物館開放時間,實施夜場開放,起到了積極的效果。改變的是開放時間,進步的是開放理念。如果博物館只在白天開放,很多市民只能在周末前往博物館,博物館更像是一個旅遊景點。實施夜間開放,提高了博物館的開放水準。

讓市民走進博物館,更要讓市民感受到博物文化的氣息。把文物往展廳裡一放,寫上名稱、年代、出土地點,這種學術式展覽方法,卻缺乏服務意識,難以抵達公眾精神文化需求的深處。博物館要以科學研究為基礎,講述公眾關注的問題和故事,提高公眾利用博物館的參與感和沉浸感。

博物館是公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強化公共意識,主動融入現代市民的日常生活。面對新技術提供的極大便利,博物館應更新觀念和思路,與文物、公眾、社會建立暢通的“超級鏈接”。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