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生孩子會讓女人變老嗎?如何讓媽媽更長壽?

民間有一種說法,生孩子會讓女人變老。

為什麼?

女人懷孕後,身體會發生巨大的變化,體重增加,代謝率飆升,脈博加快,子宮擴張,進而壓迫周圍的器官和血管。此外,雌激素和孕激素水準也會急劇攀升,而腦灰質則會縮水。

這些變化雖然對分娩有利,甚至不可或缺,但很多都會在日後造成麻煩。性激素水準升高可增加生育機會,但也提升了罹患乳腺癌的風險。有絲分裂活躍意味著細胞受損加重。孕期和哺乳期所需的高代謝水準提升了氧化應激反應——該過程據信會加速衰老。胎兒的骨骼發育也會造成母體鈣質流失。作為一種「異物」,胎兒的存在也會迫使母體抑製免疫系統,從而改變母體對感染的響應。

因此,一些研究顯示生育和壽命縮短相關,也就不足為怪了。2007年,一項針對19世紀末美國猶他州人口數據的研究發現,生育子女數量與婦女的死亡風險存在相關性。2006年,一項針對波蘭農村婦女的歷史研究也顯示,生育的子女數量越多,壽命也就越短。


在進化過程中,我們對孕育後代發展出了怎樣的響應機制?

另一方面,指向相反結論的證據也許更加出人意料。托馬斯·珀爾斯(Thomas Perls)是新英格蘭百歲老人研究中心的創始人,2015年,他長官的一組研究人員發現,在美國和丹麥,40歲後生育過的婦女,其活到100歲的概率增加了三倍。針對薩米人村落、阿米什家庭和其他群體的歷史研究也顯示,高齡生育與長壽之間存在相關性。2009年,研究人員分析了荷蘭1850年到2000年的相關記錄,並發現,即便是控制了早年生活中影響自然選擇的因素之後,多生多育與育齡後存活率之間依然表現出了相關性。

去年,一項針對瓜地馬拉瑪雅農婦的研究發現,女性養活的子女越多,她的染色體端粒就越長(控制了初始長度)。端粒是染色體兩端的「小帽子」,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縮短,一旦磨損殆盡,細胞也將死亡。該論文第一作者巴勃羅·內波姆納希(Pablo Nepomnaschy)是加拿大西蒙弗雷澤大學的生物人類學家和流行病學家,他分析說,這種端粒效應也許是雌激素作用的結果,已有研究證明,雌激素分泌能抑製氧化應激反應,防止端粒縮短。

或者,妊娠狀態本身能重新激發出母體活力,至少對晚育婦女而言是如此。2015年,以色列希伯來大學研究人員發表的一篇論文就提出了這種觀點。2010年,一項研究曾發現,高齡懷孕小鼠的肝臟,其再生方式與未懷孕高齡小鼠完全不同,再生速度也是後者的兩倍。另外,發表於1994、2004和2006年的若乾研究也顯示,多發性硬化症患者在懷孕後,複發率相對前一年會有所降低,活躍的腦白質病變數量減少、區域縮小,而且相對於完全不生育的患者,多生多育者罹患該病的風險也更低。研究人員還發現,通過化學手段誘發腦白質病變,懷孕小鼠的神經再生能力和麻痹控制能力也相對更強。

看上去,懷孕確實對壽命產生了某種影響,只是這種影響是正面還是負面,學界並未達成一致。它更有可能是哪一種?在進化過程中,我們對孕育後代發展出了怎樣的響應機制?

在達爾文提出進化論近一個世紀後,科學家才開始認真地構建與衰老相關的進化理論。在此之前,有一個問題始終讓他們困惑不解:自然選擇為什麼能持續地容許衰老的發生?為什麼就不能進化出青春與健康永駐的途徑?衰老究竟服務於何種目的?

上世紀50年代,進化生物學家彼得·麥達瓦(Peter Medawar)提出了一條有關衰老的待驗證理論,即「突變積累理論」。他認為,自然選擇並不關心育齡後個體的健康狀況,因為那個階段對個體的存活影響甚微。因此,進化過程忽略了中老年時期才顯現出來的突變,無論其影響是有利的還是有害的。

1976年,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出版了《自私的基因》一書。他在書中指出,適者生存不是發生在個體層面,而是在基因層面。基因是自私的這一理論框架進一步強調:幫助個體繁衍後代的基因不會關心個體日後的健康狀況。道金斯稱,相對於我們的健康與壽命,更重要的是將DNA傳遞給後代。


生物學上的偏向 基因p53在防止癌細胞擴散中發揮著關鍵作用,但也會在日後加速衰老。上圖為基因p53的電腦渲染圖。

按照麥達瓦和道金斯的理論,與生育有關的基因適應是一回事,影響衰老的基因適應則是另一回事。有助於生育的基因適應不太可能也有利於長壽,有鑒於此,他們的理論框架並不支持「生育能延長女性壽命」的觀點,但也不支持「生育會縮短女性壽命」的觀點。

不過,有一些理論卻能證明。其中之一來自生物學家喬治·威廉姆斯(George Williams),他在1957年一篇開創性的論文中寫道,「也許可以說,當青春與衰老發生利益衝突時,自然選擇總是會偏向於青春。」他以麥達瓦的研究為基礎,進一步提出:在個體的不同年齡階段,基因變異會帶來截然相反的效果,而選擇過程將不可避免地偏向其中一個階段。根據這種「拮抗性基因多效性」理論,在生物體停止生育後,原本對生殖有益的突變可能產生負面後果。

對於拮抗性基因多效性理論,最近發現的一個潛在範例就是p53基因。該基因在生物體年輕時可以幫助預防癌症,但到了生物體晚年,就開始加速個體衰老。這一假說或許還能解釋另外一些特別的現象,比如,生育能力較高的女性為何易患亨廷頓氏症,或者,性激素的旺盛分泌在提高生育成功率的同時,為何會增加個體罹患特定癌症的風險。

換言之,生育的代價是昂貴的,而母親付出的代價,就是壽命的縮短。

該理論提出二十年後,生物學家托馬斯·柯克伍德(Thomas Kirkwood)提出了另一種假說,試圖解釋生育與長壽的逆相關關係。這種「一次性體細胞理論」認為,當身體從有限的能量儲備中拿出一部分,將其投入生殖活動時,個體的細胞修復和維護功能就會減弱,從而導致體細胞分解和衰老。換言之,生育的代價是昂貴的,而母親付出的代價,就是壽命的縮短。

從這些理論來看,我們就別指望生育能讓母親長壽了。

但理論生物學家喬希·米特多夫(Josh Mitteldorf)認為,其中還有更深層次的東西。很多盛行的衰老進化論都聚焦於個體或基因層面的進化。他說,如今,是時候站在新的視角審視這一問題了。這個視角就是群體選擇。相對於個體健康,這種選擇更偏向於群體健康和種群數量。

長壽的母親具備某些優勢,這些優勢也許能構成正選擇壓力。就比如,她有機會成為祖母。1997年,人類學家克里斯汀·霍克斯(Kristen Hawkes)提出,在生育完成後,人類女性之所以還能活那麼久,就是為了當上祖母,參與照料孫輩,確保他們的存活,同時讓母親們(她們的女兒)有精力生育更多的子女。霍克斯對坦尚尼亞狩獵採集民族哈扎人的女性展開了研究,結果發現,年長女性採集的食物數量超過了育齡婦女。這一證據支持了祖母假說。

另一位人類學家洛雷娜·馬德裡加爾(Lorena Madrigal)則提出了「母親假說」,同樣認為生育對長壽構成了正選擇壓力。她指出,「女性停止生育,是為了全力確保子女存活,就這麼簡單。」由於高齡婦女的生育風險驟增,久而久之,在進化的作用下,女性一到絕經期便失去了生育能力,從而得以投入精力去照顧現有子女。馬德裡加爾分析了16世紀至20世紀哥斯大黎加的歷史數據,並從中發現,女性的生育能力和長壽之間存在正相關關係,但是,祖母年齡與孫輩數量之間卻呈現出負相關關係。

然而,不管是祖母假說,還是母親假說,兩者的預期結論是一致的:生育年齡過去後,進化壓力會使女性壽命延長。

生育大量子女的女性壽命更長,這除了進化方面的原因之外,還有其他原因。當上母親的女性往往會得到更多的社會支持,而這種支持對壽命延長很有幫助。比如,澳大利亞迪肯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調查了該國近800名未育女性,她們都表示,自己感受到了社會的排斥。去年發表的一篇論文提出,子女成年後也會向母親提供社會支持,這種支持對延長母親壽命至關重要。

加拿大西蒙弗雷澤大學的內波姆納希提出,「女性若得到更多的社會支持,便可以在生育中投入更少的精力,轉而將能量投入體細胞中,以保養身體,抵抗衰老。」他援引其他研究結果稱,社會支持與延緩端粒縮短的「緩衝效應」之間存在相關性。另外,米特多夫稱,社會因素也可以轉化為心理因素,「進而轉化為代謝水準,對個體壽命產生重大影響。」

總而言之,正如馬德裡加爾所言,一切都「十分複雜」。「絕經期後的壽命問題非常複雜,我們不可隨意給出簡單的解釋。」

生育對女性的影響是以上部分效應甚至所有效應相互製衡的結果,而且,跟母親的心態也有關係。研究顯示,我們的信仰和心態也能影響衰老速度,悲觀情緒就與端粒縮短有著直接的關係。雖然並沒有科學證據表明,樂觀的人就一定長壽,但從某種意義上講,保持樂觀,也許還是有必要的。


翻譯:雁行

來源:Nautilus

造就:劇院式的線下演講平台,發現最有創造力的思想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