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武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從共識走向落實

前天,武漢來了一大群重量級媒體的記者。

武漢,成了名副其實的全國的新聞中心。

由中宣部組織的“大江奔流——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導”採訪團4日抵漢,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等10家中央媒體和長江沿線11省市主流媒體140餘名記者兵分四路,深入我市江灘、東湖綠道、高新園區等地採訪,全媒體聚焦長江大保護下的武漢高品質發展經驗。

4日、5日,相關報導陸續在網絡和報紙上刊發。翻開報紙,打開電視,點開網頁,點讚武漢之聲隨處可見。

今日,長江日報編發部分相關報導,以饗讀者。

夜話長江,共謀綠色發展,一場別開生面的主題訪談

《人民日報》(8月5日2版)

8月4日晚,“大江奔流——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導”主題採訪團的十幾位編輯記者,與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資訊化部、生態環境部和地方的有關負責同志及相關專家,在江輪上進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訪談,圍繞宣傳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緊扣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主題,談見聞、說感受,講問題、找對策,從不同角度共話長江經濟帶發展。

生態環境部水環境管理司司長張波表示,“跨行政區域也要建立權威高效的協調機制。現在雲貴川三省圍繞赤水河生態保護已經建立了一個協調機制,以後這方面的協調工作還會繼續推進。”

“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過程中,必須堅持一盤棋的思想。”國家發展改革委基礎產業司副司長周小棋說,“要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從源頭上提出生態環境修複和保護的整體預案和行動方案,再分類施策,重點突破。”

如何實現綠色發展?國家發改委巨集觀經濟研究院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李忠表示,關停和搬遷改造化工企業,一方面有利於減少對長江經濟帶的汙染;另一方面,可以倒逼化工企業的轉型更新。另外,搬遷入園以後,也有利於提高企業的環保標準。“通過搬遷淘汰一些小的落後產能和工藝,推動兼並重組,反而有利於做大做強。”

在座的有關負責同志和專家,結合自己的工作和研究,各抒己見。

夜越來越深,江輪再次起航。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正從共識走向落實。

武漢推進民生建設——讓百姓生活更幸福

《經濟日報》 (8月5日1版、2版)

 “黨和人民心連心,社區盛開幸福花……”8月4日上午,記者在武漢市青和居社區見到吳傳發時,他正在表演湖北慢板。今年70多歲的吳傳發,一提到棚改後的新房子就樂得合不攏嘴。“棚改前,我們一家六口住在低矮破舊的18平方米小房子裡。現在,我們老兩口住進60多平方米的寬敞屋子。你們說,我能不樂嘛!”吳傳發說。

2007年4月,青山老工業區棚戶區改造正式啟動,一期涉及棚戶區居民11142戶,佔總數的81.3%;二期從2014年9月實施,涉及棚戶區居民2518戶,佔總數的18.7%。截至目前,共建成青和居、臨江港灣、青宜居、青康居、青馨居等5個安置房小區,安置房16959套,棚改居民全部回遷安置。

令吳傳發和鄰居們高興的是,改變的不僅是居住面積,還有居住環境、人文環境和服務環境。近年來,青山區通過“城市雙修”等生態實踐,綠化覆蓋率達41.1%、人均綠化面積17平方米,穩居全市第一;青山江灘獲得國際C40城市獎“城市的未來”獎項。

充滿幸福感的還有家住青和居社區一棟的空巢老人蔣桂梅。中午時分,“天天敲門組”成員余明又上門來了。余明所在的“天天敲門組”依托社區網格員、門棟組長、社區民警、“紅色物業”大學生、黨員中心戶、群眾骨乾等成立,實現社區、派出所、骨乾力量全部下沉進網格,通過走進門棟、敲開家門,及時掌握居民訴求、問題、困難和意見,對空巢、獨居、困難老人做到天天敲門、時時關照。

民生無小事。從棚戶區改造到環境治理,武漢正著力推進民生建設,打造“宜業、宜居、宜商、優學、優診、優享”的“三宜三優”環境,讓居民生活得更加安心、舒心、放心、開心。老百姓的獲得感不斷增強,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創業企業和人才投身武漢發展。

武漢

“中國光谷”:一束光的新速度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 (8月5日《中國之聲》)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從武漢香港觀光客運站23號碼頭下船後,歷經一個多小時的車程,採訪團抵達了今天採訪的目的地——武漢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因為距離主城區較遠,這裡一度被戲稱為“武漢地圖外兩厘米的地方”。不過現在,它有著更為人熟知的名字——“中國光谷”。42年前,我國第一根光纖就在這裡誕生。

在烽火通信大樓的展示大廳裡,一張黑白照片記錄了中國第一根石英光纖從“中國光纖之父”趙梓森院士手中流出的瞬間。距離這張照片不到十米遠的地方,陳列著一台並不起眼的黑色傳輸設備,說明牌上所寫的“資訊高速公路高架橋”幾個字卻格外醒目。烽火通信科技政府項目管理中心總經理廖亮告訴記者,這不到十米遠的距離,講述的是中國光通信領域的數十年“苦功”:“它承載了我們整個集團許多個全國乃至世界第一的核心成果。2017年我們做了個實驗,這套設備可以滿足130億人在一根光纖上通信,相當於一部1G的高清電影可以一秒鐘下載下來,它可以為‘寬頻中國’的建設提供基礎的支撐。”

如今,光谷的光纖光纜生產規模已達全球第一,但這束“光”帶來的故事還在繼續。在光谷東,一條名副其實的黃金大道已然形成——8公里的長度,匯聚的卻是總投資額達到4000億元的產業集群,存儲芯片、顯示面板、智能終端、數字經濟等新一代資訊技術的核心產業正在長江岸邊湧動蓬勃。

以創新創造發展新機遇

中央電視台(8月4日直播、《新聞聯播》連續兩天報導)

武漢是長江的水運中樞,如何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改變舊有發展模式,將生態理念完整內嵌到高品質發展的經濟邏輯中?武漢光谷正在嘗試一條以綠色、創新發展為引領的路子。

在光谷國家記憶體基地,首批芯片生產機台也進入到了調試階段。中國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32層三維閃存芯片,有望在光谷實現批量生產。

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從芯到屏,實現自主,武漢光谷用自主創新引領產業發展。烽火通信,布局了從光纖光纜、光器件、光系統設備到光終端產品的全產業鏈。為了更好適應國際市場需求,這家企業從以往賣產品過渡到現在的賣方案。

為了適應這種轉型,烽火通信把以往大批量流水線,改造為智能的小規模柔性化生產。10條生產線,可以生產出500種產品。靈活的生產模式,讓烽火通信的光通信解決方案已經在東南亞、南亞、南美、北非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普遍應用,保持年均40%的增速。

截至目前,武漢光谷企業主導和參與制定的國際標準有25項、國家標準373項、行業標準456項。近年來,光谷企業專利申請量年均增幅保持25%以上,形成光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節能環保、高端裝備製造、現代服務業5個千億級產業,帶動集成電路與半導體顯示、數字經濟兩個新興產業蓬勃發展。

8公里大道引領武漢邁向“矽時代”

中新社播發稿件(8月5日)

位於武漢東大門的左嶺大道,是東湖高新區東部地區交通要道。而就在5年前,這裡曾是一片“窮鄉僻壤”的荒野之地。

現如今,8公里的左嶺大道沿線,分布著國家記憶體基地、武漢華星光電、武漢天馬微電子等總投資額超過4000億元(人民幣,下同)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這條用“創新”鋪就的“黃金大道”,不僅見證了舊村灣到現代新城的蝶變,更引領著武漢邁向“矽時代”。

如同鋼鐵石油是工業時代的糧食,芯片則是資訊產業的糧食。

2000年初,武漢開始籌劃發展集成電路相關產業。2016年,“追芯”16載的武漢開始圓夢。當年,國務院批復國家記憶體基地項目落戶東湖高新區。

同年,在武漢新芯集成電路製造有限公司基礎上,由紫光集團聯合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湖北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湖北省科技投資集團共同出資組建長江存儲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負責國家記憶體基地的研發、建設和運營。

沿左嶺大道一路向南,國家記憶體基地蓄勢待發。今年第四季度,中國首批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32層三維NAND閃存芯片將在此實現量產。

4日,在國家記憶體基地項目臨建展廳,紫光集團聯席總裁刁石京介紹,64層三維閃存芯片研發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計劃2019年實現量產。

鑄“芯”同時,過去10年,東湖高新區在顯示產業已投資千億元,布局了5條顯示面板生產線,從硬屏到柔性屏,成為中國內地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中小尺寸顯示面板基地。

改變“缺芯少屏”現狀同時,東湖高新區負責人表示,目前區域內“芯—屏—端—網”兆級產業集群已初具雛形,正在向打造完整產業生態穩步邁進,代表中國參與全球資訊技術領域的競爭,形成產業創新發展策源地。(圖片來源於網絡)

文章發表於武漢全民義務植樹網本地資訊,http://www.whyiwuzhishu.gov.cn/轉載請注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