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青年作家李雲雷:中國當代文學的傳承與創新

懇請您點擊右上角,訂閱“媒介之變”的企鵝號。

李雲雷

文學的傳承與創新是一個理論問題,也是一個歷史問題。在古典時期,中國文學注重傳承,但傳承中也有創新,從《詩經》中的四言詩到漢朝最初出現的五言詩,再到唐朝成熟的七言詩,後到宋詞元曲,中國詩歌的體式一直在變化,在創新。中國詩歌創新的原因,一是由於生產力的發展,人們的生活與情感變得越來越豐富,舊有的文學形式無法表達日趨複雜微妙的感受,出於表達的需要才在體式上進行變化;二是人們對藝術越來越自覺,對漢語語言的特點與規律認識得越來越深入,比如正是由於佛教的傳入,中國學者在翻譯的過程中發現了漢語的雙聲、疊韻等特點,才促成了五絕、五律、七絕、七律等最具漢語特色的詩歌形式的出現。但就總體而言,古典時期的中國文學創新較為緩慢,更多的是傳承,一種文學新形式從出現到成熟,大約需要數百年。之所以如此,一是由於古典時期生產力發展緩慢,人們的生活與情感變化也較為緩慢,二是中國文化的超穩定結構決定了當時的人們不以創新為時尚,而更注重傳承,很多創新也都是在“複古”的旗號下進行的。那時的創新也並非完全顛覆以前的傳統,而是在傳統的基礎上發展變化。《詩經》作為“四書五經”之一,在古典時期的中國一直受到超越於文學之上的尊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樣的詩句,也深深鐫刻在中國人的心中,千載而下,仍能打動中國人的心。

進入近代以來,中國文學的發展進入另一個軌道。由於受到西方列強堅船利炮的攻擊,傳統中國搖搖欲墜,中國社會和中國文化內部也在不斷變革,中國文學適應這一形勢,不再講求傳承,而更多地謀求創新,這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達到了一個高潮。五四新文學以與傳統文學徹底斷裂的姿態,重構了中國文學的新秩序,開啟了中國文學的新航程。新文學摒棄了文言文這一傳統文學使用了數千年的文字載體,而開始使用白話文,同時也接受了西方文學將文學劃分為小說、詩歌、散文、戲劇的觀念,在文學思想上也受到了西方、俄羅斯和日本等國文學的極大影響。但是另一方面,中國的新文學也在深度介入中國社會、思想、審美等問題的過程中,與中國人的生活與情感建立了血肉相連的關係,新文學對傳統文學的精神既反叛又繼承,重鑄了現代中國人的靈魂。一個最著名的例子是,五四時期反傳統最為激烈的魯迅先生,在逝世後被尊稱為“民族魂”,這個悖論讓我們看到了中國新文學的雙重使命:既要繼承中國傳統文學的文脈,又要創造表達現代中國人經驗與情感的新形式。可以說,五四以來的中國新文學,就是沿著這兩個相互矛盾的要求而發展的,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比如《紅樓夢》是中國古典時期最著名的小說,而現代中國作家最有影響的作品,無論是茅盾、巴金、老舍,還是張恨水、張愛玲、林語堂,都受到了《紅樓夢》某一方面的影響,但他們同時將這種影響現代化,轉化成了新的形式。

五四以來,中國文學強調創新,文學的發展以不斷“斷裂”的形式展開,五四文學、左翼文學、解放區文學、十七年文學、“文革”文學、新時期文學、90年代文學、新世紀文學,幾乎每過一二十年,中國文學的整體格局和面貌都會發生巨大的變化。之所以發生如此劇烈的變化,首先與現代中國的巨大變化密切相關,中國由20世紀初風雨飄搖、列強環伺的舊中國,經過幾代中國人艱苦卓絕的革命、建設、改革,如今已成為一個屹立於世界東方對全球有重要影響的新中國,其間劇烈的變化可謂是天翻地覆,置身於其中的中國人的經驗與情感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中國文學始終與中國人的生活與內心緊密相連,也在這一過程中發生了不斷的“斷裂”與創新。其次,中國文學的創新也與國外文藝思潮的巨大影響密切相關,在上世紀50年代,俄蘇文學大量譯介進入中國,對當代中國的現實主義文學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在上世紀80年代,西方現代派文藝思潮在中國風起雲湧,對現代主義與形式探索的熱情極大地影響了中國先鋒文學、尋根文學等文藝思潮的崛起,創新尤其是形式上的創新成為了很多作家的自覺追求。但是對形式創新的熱衷,也帶來了另一個問題,那就是過於重視形式、技巧與敘述方式,而相對忽略了內容,忽略了文學與中國現實、中國人生活的內在聯繫,同時對西方文學的簡單膜拜與尊崇,也讓中國文學在一定程度上喪失了主體性。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