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同葯不同效」名老中醫巧用山茱萸,8劑治癒急性盆腔炎!

大家好,我是中醫劉醫生

山茱萸,出自《神農本草經》,主治眩暈耳鳴,腰膝酸痛,陽痿,遺精滑精,遺尿尿頻,月經過多,崩漏帶下,大汗虛脫,內熱消渴。

在不同的醫案中,劑量不同,配伍不同,功效也不相同

今天小師妹為大家整理出廣東省名老中醫何炎燊教授。

全國首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繼承工作導師、首批享有國務院特殊津貼的中醫專家韓百靈教授的兩則醫案。

我們一起用5分鐘時間讀完兩則醫案,學會大師經驗,提升臨床療效。

何炎燊教授醫案

本品酸澀微溫質潤,功善補益肝腎,既能益精,又可助陽,為平補陰陽之要葯。

吳xx,男,12歲。

1989年初患腎炎,家人十分焦急,日日中西醫藥並進,西醫用強的松,以致面目浮腫。

中醫見其腫,說是寒濕,用胃苓湯及防風羌活等葯,又惑於腎病宜補之說,常用鮑魚、魚漂膠燉豬腰子等強之食,病遂纏綿不愈。

1989年乃專程來東莞就醫。

2月15日初診:病孩面目浮腫而紅,神氣疲乏。

自述時有頭暈眼花,肌肉酸楚,煩躁咽乾,口穢噴人,不思飲食,溺黃短味辣,大便兩日一行,溏滯肛熱。

診其脈弦滑細數,舌紅苔黃膩濁,血壓18.9/11.7Kpa。

化驗檢查(摘要):BUN 7.8mmol/L,Cr 140umol/L。

尿蛋白3+,紅細胞3+,白細胞+。

現每日服驅風燥濕中藥及強的松30mg。

辨證:腎陰不足,濕熱鬱結。

治法:清化濕熱,兼顧腎陰。

方葯

生大黃20g,山藥20g,茯苓30g(皮肉各半),牡丹皮15g,澤瀉15g,白花蛇舌草30g,崩大碗30g,黃芩12g,滑石20g,冬瓜皮20g,白茅根30g,山楂20g,麥芽25g。

每日1劑,連服7天。

並囑從即日起激素減半,每日絕一切補品,飲食清淡。

再診:家人因故未能及時來莞,見服藥有效,已連服12劑。

病孩面腫消退一半,夜睡頗安,大便成形,每日一行小便量多,色黃稍淡。

舌苔退薄,而口乾、頭暈、目花依然。

此時濕熱已去七八,轉方以清養腎陰為主,驅濕清熱為輔。

未作化驗檢查。

生大黃25g,山茱萸15g ,山藥20g,茯苓20g,澤瀉20g,澤瀉15g牡丹皮15g,龜甲25g,知母12g,天門冬12g,白茅根30g ,白果肉15枚,川蓽茇20g,冬瓜皮20g。

連服15劑,激素再減至每日7.5mg。

三診:浮腫消退七八,面赤轉黃,眠食好轉,精神稍振。

舌苔退薄大半,脈弦細略數,小便不黃量多。

化驗檢查: BUN 6.2mmol/L,Cr 128 umol/L。

尿蛋白+,紅細胞3~4,白細胞-,血壓16/9.3Kpa。

此時邪已去,正虛稍復。

轉方以補腎陰為主(激素每兩日5mg, 1周後停用)。

生、熟地黃各12g,山茱萸15g,山藥20g,茯苓15g,澤瀉15g,牡丹皮15g,龜甲25g,女貞子15g,旱蓮草15g,芡實20g。

每周服3劑。

另補脾方:

太子參15g,北沙參10g,山藥15g,扁豆15g,陳皮2g,石斛10g,谷芽20g,茯苓15g。每周服1-2劑。

如小便黃,稍感內熱,可暫用下方:

六一散20g,白茅根30g,冬瓜皮20g,薏苡仁20g,南豆花10g,川蓽茇15g。

此後每月來莞診脈一次,仍用前法間歇服用,小便一直轉陰。

至今8年未複發,已長大成人了。

韓百靈教授醫案

本品入下焦,能補肝腎固沖任以止血。

李某女.年三十許。

初診:1965年夏。

主訴及病史:經省、市各大醫院確診為「急性盆腔炎」。

據患者自述:產後五六日惡露澀少,繼而點滴不下,小腹硬痛,手不可近,按之有雞卵大包塊。

發高燒達39°C以上,曾注射各種抗生素和內服解毒化瘀葯,但體溫持續不降。

小腹疼痛加劇,包塊日以益大,又服活血化瘀中藥數劑,亦無效果,故轉院醫治。

診查:望其面色深紅,唇舌紫暗而乾,苔黃燥。

聽其語言壯力,呼吸氣促。

問其現狀,稱心煩不寧,食入即吐,口苦飲冷,大便不通,小便如茶,身有寒執,小腹刺痛,陰道不斷流出汙濁之血,惡臭難聞。

按其小腹有硬塊如兒頭大,稍按即痛不可忍。

切其脈象弦滑而數,體溫40°C。

辨證:據脈症分析,時值炎熱季節,產時亡血耗氣,子門大開,邪毒乘虛而入。

而致惡血當下不下,蓄積胞內,毒血相搏,蘊結日久,遂成「胞宮內癰」.故諸症若斯。

治法:當即予以清熱解毒化瘀之方。

處方:金銀花25g、連翹15g、大黃5g、牡丹皮15g、桃仁15g、蒲公英20g、紫花地丁20g、生石膏20g、三棱l0g、莪術l0g、甲珠15g、黃柏10g、乳香15g、沒藥15g。

水煎服,2劑。

二診:服藥後1日內腹痛加劇,陰道流出大量惡臭膿血,便下燥屎數枚,小溲渾赤,體溫降至37°C,口乾不甚渴,飲食稍進。

診其脈象弦滑稍數。

知其胞內余膿未盡.敗血未除.仍以前方減生石膏,加薑黃I5g以行惡血。

三診:隨服藥2劑後,陰道流出黑紫血條血塊。

小腹疼痛減輕,二便已通,體溫正常。

惟神疲乏力,脈弦細而緩,此邪去正衰,氣血不足之證,又擬益氣養血之方以善後。

處方:人蔘10g、當歸15g、白芍15g、生地黃15g、懷牛膝15g、麥冬15g、龜板20g、山茱萸15g。

又連服藥4劑,前後調治一周,痊癒出院。

按語:「胞宮內癰」一證,前人鮮有論述。

至若惡露不下,明·樓英在《醫學綱目》中說:「產後惡露方行,忽然漸少,斷絕不來,腹中重痛,此由血滯,宜桃仁湯。

如有大痛處.必作癰疽,當以癰疽法治之。」

闡明產後惡露不下可以成癰。

本案在辨治上抓住毒熱、血瘀、癰膿三者。

宗仲景大黃牡丹皮湯和《婦人大全良方》桃桂當歸丸意,據證化裁,切中病機,因能效如桴鼓。

好了,今天的中醫知識就講到這裡,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