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共建數字社會秩序,我們需要怎樣的共識?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經濟觀察網 程海瑞/文互聯網不僅帶來了社會的變革,也給社會治理出了不少難題。與網約車相關的社會治理,或許就是個典型案例。

2018年,互聯網出了特別多問題——無論在中國還是外國,包括監管的、用戶的還有產品本身的。

1月11日,主題為“Relaunch 刷新”的第二屆科技向善年度論壇在北京舉辦。騰訊公司高級副總裁郭凱天在發言中表示,對中國互聯網企業來說,2018年不是一個年份,而是一種狀態——是巨大變革來臨前,面臨各種矛盾和衝突。要去想辦法克服、要去想辦法克服、要去解決,要去集結各方的智慧,要去請所有的朋友、專家和全社會來努力解決的。

互聯網與社會治理

這種矛盾和衝突,或許在網約車領域體現得最為明顯。

北京大學社會學教授邱澤奇舉例說,網約車在司機、車輛、運營和維護領域,可以通過連接,形成規模優勢、範圍優勢、差異化需求與滿足的優勢,進而形成對社會資源的有效利用。可如今,網約車卻被陷在了屬地治理的羅生門之中,網約車平台認為,平台具有跨越地域的天然屬性,在中國任何一地,都可以運營。可是地方卻說,地方的交通安全歸我管,你必須在我這裡設立分公司。

要求一家平台企業在每一個地級市設立分公司,這和計程車企業有什麽差別?平台的優勢還如何體現?

邱澤奇認為,中國社會的數字化是互聯網發展二十年給中國帶來的最大的變化,在這一過程中,中國互聯網發展也從主要是一個“技術事件”進化為更多是一個“社會轉型”,由此導致中國社會從家庭社會邁向個體社會,從家鄉親情社會更新為與數字為伍的平台社會。

那麽,中國向數字化和平台社會的轉型,必然帶來新的社會治理的挑戰。其中一個突出的問題是,隨著萬物高度互聯和網絡化,以及社會行動與實踐數字關係化,社會的脆弱性也空前凸顯。

這就需要刷新我們關於社會運行、社會秩序和社會治理的認知,順應中國社會的數字化、網絡化和平台化,盡快實現社會規則的建立從精英共識邁向大眾共識,社會秩序的建立從權威管制邁向多主體共治,社會福利的供給從依賴獨角獸到邁向生態繁榮,進而建立一個人們充分互信的、社會福利最大化的數字社會。

找新的信任機制。最重要的是刷新我們的規則,如果沒有規則,我們的社會永遠是混亂的,數字社會是不適應於混亂的。

怎麽樣去刷新?

人類社會的秩序總是建立在共識的基礎上,沒有共識的規則,就不可能有正常的社會關係。而數字社會是一個高度的萬物互聯的社會,它與傳統社會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它能夠運用數字資源,達成傳統社會所不能達成的目標。

因此,傳統的屬地治理模式來進行規製。

數字化社會的陣痛

互聯網給我們帶來了便利,給我們帶來了機會,也給我們帶來了數字紅利。但的確也給我們帶來了許許多多的痛楚。在經歷了二十年的發展之後,在互聯網與現實世界之間規則衝突與規則缺失並存,約束失明與約束需要並存。

如今,中國的互聯網產業正承受著“青春期的煩惱”,互聯網世界湧現越來越多的旋渦、暗流乃至險灘:用戶隱私、數字鴻溝、網絡沉迷、資訊過載、注意力碎片化、由頭部效應導致的平台壟斷等等。

換言之,資訊科技所帶來的負面效應正在凸顯,資訊科技產業需要一場倫理革命,科技也面臨如何糾偏,如何向善的挑戰。

例如,一個迫切解決的難題,就是數字經濟征稅邏輯的重塑。

2018年10月29日,財政部在官網發布2018年會計資訊品質檢查公告顯示,互聯網行業呈現輕資產運營、股權與債權投資相互交織、管理架構與法人實體分離、業務運營無疆域限制等突出特點,部分企業跨境轉移利潤、逃避繳納稅收等問題比較突出。

不僅是電商平台、網紅直播平台,一些大型互聯網企業、遊戲行業、在線教育、微商等均存在稅收流失、難以被監管等問題。

以上問題,給中國現行征管體制、模式、機制帶來了新的挑戰和壓力。目前,常見的數字經濟商業模式主要包括:電子商務、各類應用軟體商店、在線廣告、雲計算、極速貿易、參與式網絡平台、在線支付服務等。移動支付原本是便利生活的一部分,也是綠色生活的一部分,它可以減少信用卡的印製,也可以減少鈔票的印製,從而能夠有效地保護環境和綠色發展,也便於資金流動的監管,甚至也不會影響主權國家之間的貨幣匯兌機制。可是微信支付、支付寶支付在國際化的進程中,卻遭遇到了重重阻力。

因此,建立數字社會發展的新規則、新機制已經成為一種歷史的需要。

規則共建、治理協同

“作為起點,我們亟待做的就是刷新,刷新我們的觀念以及價值觀。”邱澤奇說。

騰訊研究院院長司曉認為,回溯最近一百年發現,每一次技術變革,都會引發全新的人與資訊互動方式、甚至工作生活方式的變革,在巨變過程中,總是會出現一些問題,比如電視普及時,人們擔心娛樂致死;PC互聯網時代,人們突然面臨海量資訊;移動互聯網時代,引發了人們對手機過度依賴的恐慌。

互聯網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我們卻無法踩一腳刹車,退回去。我們能做的,就是適應數字社會的發展,就像我們在城市化的進程中,不斷地運用規則來保障城市化的進程。

騰訊研究院資深專家王融表示,要想實現數據治理的多贏,必須充分考慮在數據生產和使用及保護方面不同利益的視角,是如何彼此關聯和相互影響的:個體一方面想充分實現網絡便利化,一方面想享有隱私保護,行業從業者更多是從技術、商業創新、平台數據開放和數據競爭的角度來考慮問題,而國家則要兼顧數字經濟競爭力和跨境數據流動安全。

大量研究證明,不論是加強數據保護、抑或是放鬆保護,促進數據共享,都會對個人、以及整體社會帶來積極或消極的影響。如何平衡好積極消極影響,並沒有一刀切解決方案,而是需要結合具體場景,更為精細科學地考量政策。因此他建議恰當平衡各方因素,更為精細科學地設計政策,讓監管乾預、技術路徑、市場經濟動機等因素充分卷入,並能夠有效互動,才能夠更好的實現數據治理目標。

這使得新的互信機制亟待刷新,即人際互信。需要刷新我們關於社會運行、社會秩序和社會治理的認知,順應中國社會的數字化、網絡化和平台化,盡快實現社會規則的建立從精英共識邁向大眾共識。

邱澤奇最後說,數字社會秩序的建立,應該從權威管制邁向多主體共治,進而建立一個人們充分互信的、社會福利最大化的數字社會。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