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該如何補上30萬芯片人才缺口?

資料圖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連日來,華為遭斷供、海思芯片“備胎”轉正事件,引發公眾對芯片問題的關注。據報導,資料顯示,到2020年前後,我國集成電路行業人才需求規模約72萬人,但現有人才存量只有40萬,缺口將達32萬。

32萬的人才缺口不小。更令人震驚的是,雖然人才缺口這麽大,但我國高校每年從集成電路專業領域畢業的學生卻有20萬,這20萬畢業生做本行的,只有3萬。單從數量上看,我國高校培養的集成電路專業人才用不了幾年時間,完全可補上人才缺口,可為什麽會有這麽大的人才缺口呢?

直接原因或許是,集成電路行業的薪酬待遇相對於互聯網、金融業、軟體業要低不少。因此,有的集成電路專業畢業生在求職時,選擇轉行。進一步分析,這跟產教脫節緊密相關。

當前,高校的集成電路人才培養和企業的人才需求之間,存在比較嚴重的“兩張皮”問題。雖然集成電路人才的培養規模看似很大,但有的學校的相關學科專業,並未對接產業需求,學科專業的質量並不高。

2016年,教育部等七部門曾下發《關於加強集成電路人才培養的意見》,就要求要建立以集成電路產業發展需求為導向的學科專業結構動態調整機制,根據構建“芯片、軟體、整機、系統、信息服務”產業鏈的要求,加快培養集成電路設計、製造、封裝測試及其裝備、材料等方向的專業人才。

然而,對於以產業發展需求為導向,不少高校有不同看法。不少教育界人士將產教融合理解為只針對職業教育,普通高校則不必深化產教融合——在他們看來,如果辦學以市場需求、就業為導向,就會把學校辦成職業培訓所。

乍聽起來,這挺在理:不同學校和不同學科專業有不同的辦學定位,進行通識教育的學校,就該以能力為導向培養學生。但是,對於產業屬性很強的學科專業,培養人才就必須以產業發展需求為導向,否則,就會存在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脫節的問題。

深化產教融合推進力度,也需扭轉重論文不重人才培養的現象。針對集成電路人才缺口,有專家就提出,要推動微電子和集成電路相關一級學科的申請和建設,這也是從供給側進行改革。但其方向還是以學術研究為主進行學科建設,而非以產業發展需求為導向。

而在助推產教深度融合方面,企業也不妨多些發力。現實中,很多企業抱怨大學畢業生不能“直接上手”、人才培養周期長,可許多集成電路企業對參與高校的人才培養也缺乏積極性。有的集成電路企業甚至不願給學生提供實習機會,也不給來實習的學生提供充分鍛煉的機會。

前幾天,任正非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談到國外企業的人才理念時指出,“(這些企業)比我們看得長遠,發現你是人才,就去他們公司實習,專門有人培養你,這不是我們大學畢業找工作的概念。我們擴大了與美國公司爭奪人才的機會窗,但我們的實力還不夠。對世界各國的優秀大學生,從大二開始,我們就給他們發offer。”

也就是說,對於優秀的人才,企業不必等到畢業,等著招來即用,而是在其求學期間就給其提供實習機會,進行針對性培養甚至早發offer。

校企合作育人,產教融合才能更深入。對兩方來說,還可建立向所有學校、學生開放的集成電路產學研融合協同育人平台,統籌各類院校、企業的資源,打破校企之間的壁壘,讓學生享有優質的課程和實習實訓條件。這樣才能更好地做到“把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起來”,解決芯片領域的人才痛點。

熊丙奇(教育工作者)

編輯 李冰冰 校對 陸愛英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