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產教融合應給予企業和學校更多自主權

2018年1月,“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聯合“達內教育集團”正式啟動“AI+智慧學習”共建人工智能學院項目。資料圖片

職業教育又迎來“高光時刻”。4月3日,國家發改委、教育部聯合印發《建設產教融合型企業實施辦法(試行)》(以下簡稱“辦法”),為發展職業教育打了一劑強心針。《辦法》明確,對進入產教融合型企業認證目錄的企業,給予“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的組合式激勵,並按規定落實相關稅收政策。業內人士認為,推進產教融合,僅靠激勵還遠遠不夠,應給予企業和學校更多的自主空間。在達內教育集團總裁助理、校企合作中心總經理高瑋看來,學校和企業兩方作為“利益共同體”,須各自發揮所長,共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推進產教融合需各盡所長

“當前,建設產教融合型企業面臨十分有利的發展機遇,將‘渴求人才’的社會共識轉化為‘投資於人’的現實行動,既符合職業教育改革的需要,也符合企業自身發展的要求。”國家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充分發揮企業的重要主體作用,既可補齊教育人才短板,又可補齊產業創新短板。

實際上,深化產教融合、提升產業新動能成為近年來的重要議題。業內人士指出,僅有政策的“加持”遠遠不夠,如何培養滿足市場需求的人才,解決人才供需“兩張皮”的矛盾,將是推進產教深度融合的關鍵。

“產教融合歸根結底是要落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上來。”高瑋認為,深化產教融合,企業和學校兩方要各盡所長。不同於企業,學校是育人的搖籃,除了解決學生就業問題外,更關注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職業素養等綜合能力的培養;企業則離市場更近,能夠精準把握各個行業對於人才的需求變化,充分發揮實踐育人的角色。“學校解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問題,企業則解決學生臨門一腳的問題。雙方各自扮演好角色,培養具有競爭力、吸引力的人才。”

作為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部門,達內教育集團很早就開始了探索。目前,達內與高校在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改革、實踐條件建設、校外實踐基地、創新創業基金等方面展開合作。一方面,達內自身培養了大量信息技術人才,另一方面,達內通過鏈接企業和高校,提供實習培訓基地、研發教學資源、提供教學服務、參與專業及學院共建等,走出了特色產教融合之路。

共建學科學院為高校賦能

“達內作為橋梁,一手連接企業,一手連接高校,將產業、企業中最核心的技術轉化成教學資源、教學服務,並基於不同學校的需求進行落地。”高瑋說。

高瑋了解到,不少企業在推進產教融合過程中存在挑戰。多數企業從事技術工作的人員,雖具有過硬的專業能力,但要將其轉化成教學資源存在困難。而達內的鏈接,將打破企業與高校的資源壁壘。一方面,將企業的先進技術轉化為操作性強的教學案例,另一方面,再由相應的師資把它輸送到高校,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效率。

據了解,達內已與15萬家企業建立合作關係,構建的企業生態圈不僅為學生就業提供更多平台,也能從市場層面了解人才要求,讓企業與人才實現“無縫對接”。高瑋舉例,伴隨科技高速發展,新型產業和新興經濟需要複合型“新工科”人才。這其中,對於人工智能方面的人才需求尤為強烈。

基於此,2018年1月“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聯合“達內教育集團”正式啟動“AI+智慧學習”共建人工智能學院項目。達內將AI通用技術,如數據分析、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等通用算法課標準化,結合學校實際需求和自身特色,定製實踐項目。

除課程以外,共建內容還包括AI應用創新中心建設、AI實驗中心建設、AI資源庫建設,這一整套方案必然完成項目數字化、智能化體系構建。目前,該項目已在全國近三十所試點高校落地。

既要輸血又要造血。未來,達內計劃面向高校組織人工智能師資培訓。

“產教融合的合作夥伴是高校,要想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核心是老師。達內希望通過師資培訓為高校賦能。”高瑋表示,師資培訓將於今年4月下旬正式開啟,目前遴選了一批有意願參與的高校。

采寫/新京報記者 方怡君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