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理中丸:《傷寒論》中治脾胃虛寒證的主要方劑

理中丸(湯)方出自《傷寒論》,原文共有兩條,分別是第386條「霍亂,頭疼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茶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第396條「大病差後,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當以丸藥溫之,宜理中丸」。

它又名人蔘湯,是經方中治療太陰病脾胃虛寒證的的主要方劑,在累積應用後,歷代醫家逐漸將其發展為溫中健脾的代表方和基礎方,衍生出附子理中丸、枳實理中丸、理中安蛔湯等方葯。

組成與加減裁化

理中丸組成用量為人蔘、乾薑、甘草(炙)、白朮各三兩。(現代參考劑量為9克)

做法則是把上四味搗篩,蜜和為丸,如雞子許大。以沸湯數合,和一丸,研碎,溫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熱,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湯,湯法,以四物依兩數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服湯後,如食頃,飲熱粥一升許,微自溫,勿發揭衣被。張仲景認為湯劑比丸劑發揮更迅速,因此病情危急時應首選湯法。

方中以辛熱之乾薑為君,《長沙葯解》稱其有「燥濕溫中,行鬱降池,補益火土,消納飲食」之功,故重用乾薑意在溫助中陽,兼化寒邪。「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故以甘溫之人蔘為臣,以補中焦脾胃之虛。乾薑與人蔘相合,辛甘化陽,辛能散寒,甘能補中,一溫一補,正合中焦脾胃虛寒之病機。「脾為濕土,喜燥惡濕」故佐以苦溫之白朮,其意有二:一可補脾氣;二可去濕池。佐以甘溫之灸甘草,其意有三:一可溫中健脾;二可緩急止痛;三與乾薑相合,為乾薑甘草湯之意,有補陽氣,除寒邪之效。綜觀全方,四葯相合,溫中陽,益脾氣,去寒邪,燥濕池,功在溫中散寒,補益脾胃。

如前文所說,經過多年醫師應用研究,理中丸到現代已經有了不少加減裁化之法。若臍上築者,腎氣動也,去術,加桂四兩;吐多者,去術,加生薑三兩;下多者,還用術;悸者,加茯苓二兩;渴欲得水者,加術,量至四兩半;腹中痛者,加人蔘,至四兩半;寒者,加乾薑,至四兩半。

其中最出名的大概是附子理中丸,它用附子替代了白朮。附子有大毒,使用時要注意炮製方法,附子理中丸相對於更適合病情較重、腹滿者。

脾胃為氣血之源,營衛之根,後天之本,其生理功能在臟腑活動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所以一旦脾胃受損,往往變證百出,故有「內傷脾胃,百病由生」之說。因而平常一定要加倍注意自己的生活習慣,細心呵護脾胃。

禁忌事項

1. 忌海藻、菘菜、桃、李、雀肉。

2. 孕婦慎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