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關於大田高山美人茶,你不得不知道的那些事兒

大田,別稱「岩城」,位於福建省中部,戴雲山脈西側,自然實體為「九山半水半分田」,境內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就有 175座,峰巒疊翠,雲霧繚繞,甘泉潺流,是閩江、九龍江、晉江三大水系支流的發源地。在這樣環境生長下的茶樹,芽頭肥壯,葉質柔軟,茸毛甚多,形美味濃、滋味甘醇且比較耐泡,正合「高山雲霧出好茶」之說。


大田建縣雖較晚,但茶業的興起始於宋代。南宋隆興二年(1164年),大仙峰崇聖岩寺僧人開始種茶,是縣境內種植高山茶的起源。元代郭居敬的《百香詩》之一《茶》問世,是大田現存最早的茶詩。明萬曆1611年,《大田縣誌》記載了茶葉貿易,縣內的濟陽鄉,是閩西北—閩中—閩南—海外這條海絲茶馬古道上的茶貿重鎮。清朝康熙年間,文淵閣大學士李光地將大田武陵雪山茶作為珍品進貢,因而馳名海外。


清末至抗戰前,大仙峰茶葉馳名海內外,縣內有開設茶館七十二處。《辭海》對大田茶葉記載「大田在福建省部,尤溪上遊,戴雲山西側,明置縣,農產品有稻、甘庶、麻、茶葉等特產武陵綠茶」。


大田高山茶現有種植面積達十萬畝,是福建茶葉主產區之一,2010年榮獲全國唯一的「中國高山茶之鄉」稱號。2011年「大田高山茶」被農業部批準為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2016年「大田高山茶」被農業部授予國家級農產品地理標誌示範樣板,2017年「大田高山茶」成功註冊地理標誌證明商標。


在民間,有關茶神、茶與佛、茶與寺,成為儒釋道推崇的記憶體精神底蘊。清雍正乙卯年,僧人用茶葉為塑身藏弗內的「七寶」之一,選用茶葉作祭品,待香客。茶俗、茶禮走進尋常百姓家,養生、保健功效越來越為人們重視。


近代,人文交流,科技進步無不蘊藏著茶文化的發展。各種茶詩、茶賦、茶文、茶曲、茶藝興盛,品茗茶、觀茶藝,以茶待客成為一種時尚。


「山高、霧多、水甜、茶香」是高山茶鄉的鮮明特徵。水質清醇甘甜,被形象地喻為「天水」。氣候涼爽,常年多霧,晝夜溫差大,光照適宜,周圍無工業汙染,生產高山優質茶自然條件得天獨厚。



每年金秋十月,都有這樣一群與中國茶文化一脈相承的茶人,相約在「大田高山茶文化節」,以茶為媒,共覽大美之田。


大田縣每年舉辦的「高山茶文化節」活動已經走進過福州、廈門,還北上首都,南下香港,開進過上海世博會。每到一處,韻味俱佳的大田高山茶都受到各地茶商、茶客的青睞。前來參加茶文化節的茶商、茶農們也都有著不同的收穫。一年一度的茶文化節,不但給大田縣參展茶商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平台,而且能增進茶農之間相互交流(技術),對茶葉的銷售也有很大幫助。


「大田高山茶文化節」,依託高山文化的底蘊,以茶為載體,孕育而生,從2006年開始,至今已連續成功舉辦十三屆。今年在福州三坊七巷舉辦的第13屆,就是要藉助省城的商業優勢和資源,打響「大田美人茶」區域公共品牌。


此次活動以「大田美人﹒雅韻天成」為主題,以發展茶經濟、提升茶品牌、傳承茶文化為元素,通過茶王爭霸、茶藝表演、茶藝技能比賽等精彩而多元素的茶文化系列節目,展現大田高山茶影響力大、意義深遠的文化品牌,承載和傳播著悠遠淳厚的茶文化。


同時,大田美食家們將圍繞「茶」主題,設計研發有茶香肉骨、茶油蒸兔、雪山美人等大田高山茶香精品農特美食,感受不一樣的大田舌尖味道。


近年來,大田縣的茶旅辦得有聲有色,已經成為親子遊、戶外露營、寫生、攝影的熱門去處。大田縣將屏山的10萬畝生態茶園通過修建步行棧道、涼亭、景觀山塘、休閑木屋等連片開發,建設成為「茶美人景區」。保留原生態茶鄉村落風貌,建設「茶家大院」、「古堡客棧」等各具風格的精品民宿。


另外還打造集茶事體驗、親子互動、娛樂科普於一體的體驗式親子文化教育基地,開設採茶、製茶、品茶、賞茶等茶家樂活動,設立「開心農場」體驗區,因地製宜開發摘瓜果、采蔬菜、挖竹筍等農耕體驗項目,開展製作屏山豆腐、屏山糍粑等互動性活動,開發一批富有茶鄉特色的「舌尖系列」。結合當地大仙峰景區、大鼓山森林公園等生態旅遊資源,組織開展高山運動、高山宿營等系列活動。


同時設立高山茶文化研究所,搜集整理茶文化史料,成立茶藝中心和茶藝館,積極培養茶藝人才,每年定期舉辦茶文化節、高山茶產業發展論壇及高山茶書畫展。以省級文藝示範基地、省級攝影創作基地、福建文學創作基地落戶屏山茶鄉為契機,積極推動國學「八藝」進茶園,充分挖掘南音、山歌會、高甲戲、布袋戲等當地民俗文化,建設江山美人茶鄉文化大院,引進三雅道茶文化培訓體驗中心,定期舉辦茶道、琴道、花道、香道等系列活動,不斷豐富茶文化內涵。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