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永樂大典》是怎麽樣的一本書?

《永樂大典》初名《文獻大成》,編纂於永樂年間,由翰林院大學士解縉擔任總纂修,歷時六年(公元1403年一公元1408年)編修完成,是中國一部著名的古代典籍,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書。它

的規模遠遠超過了前代編纂的所有類書,為後世留下許多豐富的故事和難解之謎。編纂於明朝永樂年間,保存了14世紀以前中國歷史地理、文學藝術、哲學宗教和百科文獻。共計22937卷、目錄60卷,分裝成1105冊,全書約3.7億字。

它保存了14世紀以前中國歷史地理、文學藝術、哲學宗教和其他百科文獻,與法國狄德羅編纂的百科全書和英國的《大英百科全書》相比,都要早300多年,堪稱世界文化遺產的珍品。這一古代文化寶庫匯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大英百科全書》稱之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中內容都是書手們用明代官用的楷書—館閣體一筆畫抄寫出來的。大典中所繪山川器物也全用白描手法,精麗工致。這3億多字在編纂時應該至少抄過一遍,兩千多人連編帶抄用了5年時間;定稿後清抄,隻用了不到兩年時間就完成了,平均每天要抄50萬字之

多。清抄的書手中有許多是各地有名的書法家。由於現存的《永樂大典》是嘉靖年間重錄的,永樂年間原本的書法不得而知。嘉靖年間負責重錄工作的徐階見到永樂本後,曾經讚歎說,舊本繕寫得太好了,很難再找到這樣的書手了。

《永樂大典》屢遭浩劫,今存不到800卷。除大多亡於戰火外,此書還有被偷的歷史。道光年間,《永樂大典》被棄置在翰林院,無人過問。些官員趁機大行偷盜之事。根據清末繆荃孫的記載,當時翰林院的官員早晨進翰林院辦公時隨身攜帶一件棉袍,打成包袱的樣子背在肩上;下午離開翰林院時把棉袍穿在身上,包一冊《永樂大典》出來,看守人員毫無覺察。像文廷式這樣的學者也通過這樣的手法偷盜過《水樂大典》,而且數量驚人,達到一百多冊。《永樂大典》流出宮後,有的被洋人高價收購,更加劇了它的流散。光緒元年重修翰林院衙門時,清點《永樂大典》,只剩5000多冊。20年後再清點,竟然只存800冊。就這樣,一部大書,幾乎被偷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