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顯赫王孫,無奈畫僧:苦瓜和尚一生無處安放的才華

總第一六〇八期;歡迎關注。

#1出身顯赫

“清初四僧”之中,石濤的明宗室身份最為顯赫。細講起來:他是明太祖朱元璋之兄南昌王朱興隆的後裔,是第一代靖江王朱守謙的後人,是第二代靖江王悼僖王朱讚儀的十世孫,是第十三代靖江王朱亨嘉嫡長子。石濤晚年的畫跡上,也出現“靖江後人”的白方文印和“讚之十世孫阿長”的闊邊朱文長印,都在表明自己的前朝宗室的高貴出身。

石濤姓朱字阿長,名若極,生於明崇禎十五年(1642),大明王朝滅亡時,他只有兩歲。第二年,父親靖江王朱亨嘉在廣西桂林自稱監國,兵敗後全家遭到誅殺。混亂中,石濤被家臣救出,逃往全州湘山寺,長大後出家,法名原濟,字石濤。這樣離奇的身世,即使在明末清初這樣一個天地變色的大時代也是少有。

石濤 千山紅樹圖

#2無處安放的才華

10歲時,石濤跟隨家臣喝濤(曾與石濤一同出家)沿湘江北上,過洞庭湖,經長江抵達武昌,在這裡度過自己的少年時代。很多研究者把石濤與屈原相類比,《讀離騷》是石濤現存最早一首詩,作於1644年,正是他初到楚地之時。然而石濤畢竟不是憂國憂民的屈原,他所糾結的,更多是難以施展的才能和無處安放的貴族身份。

石濤16歲開始雲遊四方,於康熙五年(1666)來到安徽宣城,往返宣城、黃山和太平,與徽派畫家梅清等人來往密切,早早就表現出對傳統的“南北宗論”理論的輕蔑態度。期間他數次登抵黃山,大喊“黃山是我師,我是黃山友”的口號。石濤代表作《山水圖冊》,就是以黃山為描述對象,其中年代最早的一幅畫為石濤26歲時的作品,細品可見畫家早期藝術中與徽派風格的淵源。

石濤 遊華陽山圖上海博物館藏

在宣城居住十年後,石濤應友人之邀,於康熙十九年(1680)來到南京。經歷國破家亡時,石濤仍是咿呀學語的小孩,並沒有留下不可磨滅的心理創傷,前朝貴胄的身份,卻讓他在艱難生活中保持了難得的貴氣與驕傲。

他自詡甚高,不願做一個安分守己、碌碌無為的僧人,很快在書畫上展露天賦。康熙二十三年(1684),皇帝南巡來到南京長乾寺,當地官員尋找的許多著名畫家繪製江南諸地名勝供皇帝瀏覽,石濤也在征召之列。這是他第一次受到康熙皇帝的接見。5年後,康熙又一次南巡至揚州平山草堂,在眾多臣子中一眼就看見了石濤,並主動和他交談。這件事令石濤得意許久,他精心繪製了一幅《河清海晏圖》,題詩:“東巡萬國動歡聲,歌舞齊將玉葷迎……一片簫韶真獻瑞,鳳台重見鳳凰鳴。” 還在畫作上署“僧元濟九頓首”這樣的字眼兒,這時的石濤已經以清王朝的屬臣為榮了。這兩次召見讓石濤志得意滿,促成了他短暫的燕京之行。

康熙二十九年(1689)石濤來到北京,如一匹千里馬到權貴扎堆的地方尋找伯樂。在京城生活的三年中,他不斷遊走於王室貴族之間,並在不少畫作的題跋中表現出對此種生活的滿足和驕傲。遺憾的是,官吏們隻把他當作一個很會畫畫的和尚,石濤並沒有尋得政治上的任何突破

石濤 雪景山水圖(美)堪薩斯市納爾遜博物館藏

大約是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的冬季,石濤寫下一首詩,大致是說自己即將年過半百,京城的冬氣象候寒冷乾燥,很不適應,加上作畫過於疲勞,臥病於慈源寺。字裡行間透露出失意,北上燕京這幾年,石濤曾經有過的種種美好想象都化作泡影。期望的“欲向皇家問賞心”是不可能的了,普度眾生的禪宗教義也談不上了,在燕京的社交舞台上,自己充其量只是個“乞食者”,這是石濤對京城三載所做之事的一個最無奈總結

寫下這首詩的第二年,石濤畫出了他極負盛名的一件作品——《搜盡奇峰打草稿》,這幅畫家為數不多的宏圖巨製,是為石濤為原禮部侍郎王封溁所作。畫中布滿細密的皴擦,層層渲染,點綴以靈動的苔點在山頭、數頂、水邊,技法變化多端。石濤擅長用筆墨書法情感,最擅長點墨,點的濃淡和大小十分隨意,位置也在畫中各處,有一種豪邁奔放之美,“法無定法,氣概成章”。

向左滑動,欣賞更多作品細節清 石濤 搜盡奇峰圖42.8×285.5cm故宮博物院藏

他倡導畫家到大自然中去吸收創作素材,作品要有強烈的個性,而不是一味仿古,《搜盡奇峰打草稿》中的奇峰怪石,古木飛瀑,都是他北遊時所見之景。“我之為我,自有我在,古之須眉不能生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入我之腹腸,我自發我之肺腑,揭我之須眉。”這幅畫水墨淋漓、苔點繁密,氣勢磅礴,就像卷後潘季彤在題跋中所評價,“一開卷如寶劍出鞘,令觀者為心驚魄動”。

石濤把自己的美學思想和繪畫理論寫入一本名為《苦瓜和尚畫語論》的書中,不斷強調“師古而化之”的主張。這種突顯自我的美術理論,與“四王”等主流畫家的仿古論截然不同。王時敏在《西廬畫踐》中說,人在繪畫的時候都喜歡自出新意,以自己的方法為師,謬種流傳,以至於畫道衰落,古法無法傳承。倡導“我自用我法”的石濤就是王時敏指責的對象

清代皇家收藏對象以“古意”為重點,在題材方面欣賞的則是如圍獵、塞宴等宏大巨製,赤裸裸地歌頌朝廷的文治武功。石濤所畫以展現自我個性為主旨的山水,並不能得到皇家青睞,朝廷最終還是將《南巡圖》總設計師的頭銜交給了“以元人筆墨,運宋人丘壑”的王翬,這件事讓石濤在北京的最後希望也破滅了。

石濤 秋山聊敘圖1697年作

#3頗為無奈的身世

康熙三十二年(1692),石濤心灰意冷,無奈南下,從此定居揚州,再沒有遠遊,晚年以賣畫和為別人設計園林為生。石濤雖是明朝宗室後裔,但明亡時還只是一個孩子,等家國的概念在他心中生根成熟,大明王朝早已滾滾而去。他身在佛門,心卻在凡塵,晚年還寫了一部《北遊集》,內容不外乎炫耀自己在皇家之地的風光,引發佛門眾人極度不滿,被稱作“佛門巨滑”。面對佛家的宗派之爭,他乾脆脫下僧衣,穿上一身道袍。

終其一生,在紛紛擾擾的政治和藝術漩渦中,石濤矛盾過、掙扎過,卻始終無緣走出時代的藩籬。故宮專家蕭燕翼說:“如果我們將這位明王朝覆滅時僅三四歲的孩子,列入前期遺民中,汲汲於民族氣節、反抗新朝新政意識的討論,豈非笑柄耳?”

石濤 黃山紫玉屏圖

【四王四僧藝術系列評傳】01、被清代皇家認可的畫壇盟主:王時敏的一生,福兮禍兮?02、八大山人的秘訣:拙、對、變03、偉大的“四僧”:態度都在畫裡,說多了便俗!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