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維信諾懷抱大量募集“金山”,經營依然靠政府扶持

紅周刊 周月明

靠複雜並購方案轉型為生產OLED螢幕的維信諾,一邊守著大筆貨幣資金不分紅,另一邊還要大舉借款,甚至依靠政府高額補助來活命,如此的異常表現讓人驚奇。

在A股上市公司中,有的公司依靠並購募集較多資金,導致账上貨幣資金一度“爆表”,但在並購完成後,這些貨幣資金是否合理利用也成了一個大問題。比如說靠複雜並購方案轉型為生產OLED螢幕的上市公司維信諾,就一邊守著大筆貨幣資金,一邊還要大舉借款,以及靠政府高額補助。

2015年底,“知合系”王文學入主黑牛食品,10個月後定增180億元(最後募資150億元)收購OLED行業知名企業國顯光電,欲跨界轉型到OLED產業,這場巨大金額的定增方案步驟複雜、戰線較長,最終於2018年才完成。自此以後,維信諾的業務貢獻從食品飲料變成OLED螢幕。據公司2018年年報,OLED螢幕營收15.6億元,佔比達到87.72%。

此番並購完成後,維信諾2018年的營收猛漲至17.78億元,同比增長5504%。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營收依靠並購大增,但維信諾的歸母淨利潤並不多,僅有3464萬元,而至2019年第一季度,還虧損了3.88億元。這樣的業績情況下當然也不可能分紅,查看維信諾往年的分紅情況,可以發現其自2015年起分紅就已經停止了。

那麽,這家斥巨資轉型跨界至OLED屏產業的上市公司為什麽業績如此慘淡?畢竟相比其高達368.73億元的總資產,其營收和淨利潤確實少得太可憐了。

據公司在年報中稱,其淨利潤較少的原因在於目前有些面板生產線剛實現出貨不久還在爬坡期,此外還有一些生產線才剛剛竣工驗收。在2018年8月的資產重組案的報告書中,維信諾曾指出,“第5.5代AMOLED生產線擴產項目於2017年底實現出貨並處於爬坡期、第6代AMOLED面板生產線及模組生產線項目預計於2018年四季度竣工驗收,但項目投產初期將受到產能爬坡、良品率提升、固定資產折舊費用較高等因素影響,可能導致上市公司出現2018年、2019年階段性整體業績虧損的情形,存在被實行退市風險警示的風險。”這種說法意味著,即使花大價錢完成並購,維信諾業績在短期內可能也無法實現業績爆發,甚至可能大幅虧損。

值得注意的是,維信諾曾在2018年三季報中預計當年淨利潤虧損4億至5億元。但從最終年報情況來看,維信諾淨利潤並沒有虧損,反而小幅盈利了3051萬元。但是,盈利的原因與維信諾實際經營並無關係的,而是由於旗下公司申請了政府補助。2018年,維信諾收到的政府補助高達20.31億元(稅前)。從公司2018年年報來看,若扣除政府補助等非經常損益後,維信諾歸母淨利潤虧損竟然高達12.14億元。

雖然維信諾得到高額補助挽救了利潤情況,但這同時也令人產生不解,因為維信諾通過前期各種並購募集資金已經獲得充沛的貨幣資金,截至2018年末,貨幣資金高達85億元,較2017年翻了6倍。在充沛的貨幣資金下,維信諾為何還要靠政府補助才能紓困呢?其账上存在的巨額貨幣資金到底是幹什麽用的?

據2018年年報,維信諾的利息收入為1.21億元,相比85億元的貨幣資金,存款利率大約為1.42%。這一點在維信諾問詢函的回復中也有所證實,稱其活期平均利率在1%,定期平均利率在1.75%、1.65%和4.2%。而這些利率與銀行普遍存款利率相比,還是顯得較為低了,這也不禁令人質疑該公司對這筆巨額貨幣資金的安排是否合理。

除此之外,維信諾在貨幣資金充盈的情況下仍然在大筆借款,截至2018年末,其有息負債餘額共約49.45億元,同比上升101%,而這些借款也令維信諾產生了6.99億元的利息費用。《紅周刊》記者在問詢函回復中看到,很多借款利率都高達7%、8%,甚至9%。

高額借款利率仍阻擋不了維信諾借款的意願,這也不禁令人疑問公司為何放著85億元的貨幣資金、收著1%左右的存款利息,而不去投入到生產線的建設中去?矛盾的現象是非常令人不解的,那麽這其中是否存在資金被挪為他用的可能呢?關於這點,是需要公司做出解釋的。

除了資金分配以及利用令人迷惑之外,維信諾未來是否有較大盈利前景也需要更多的觀察。因為就目前來說,國內頭部手機廠商華為、OPPO、vivo都沒有採用維信諾的OLED手機屏,小米方面則是近日在手機折疊屏上有了合作,此前合作主要限於手環螢幕。那麽,不與這些大廠商合作,維信諾的螢幕究竟又賣給了誰?在2018年年報中,維信諾稱已與小米、中興、努比亞等知名廠商建立長期且穩定的合作關係,但除此之外,具體的銷售額並未體現,原因是其前五大客戶以及前五大供應商的名單,維信諾都以客戶一、客戶二,以及供應商一、供應商二來標注。值得注意的是,維信諾對前五大客戶的依賴已經達到66%,第一大客戶的銷售貢獻佔比37%。在這樣的情況下,維信諾仍不對客戶名單加以披露,若一旦出現“大客戶依賴後遺症”,則投資者無法對其未來經營情況做出更明確的判斷。

除此之外,《紅周刊》記者根據2018年年報大體核算了維信諾的存貨相關數據,發現其存貨數據也是有一定疑義的。

2018年,維信諾向前五大供應商採購了4.84億元,佔總採購額的28.61%,由此大體推算出維信諾2018年共採購16.92億元。此外,維信諾還披露了營業成本的具體構成,其中OLED螢幕和其他業務的原材料費用共有10.88億元,佔營業成本比例約為59.77%。

按理來說,維信諾採購的原材料除消耗在營業成本中,剩餘的原材料則要計入當期存貨新增中去,理論上這部分金額應該為6.04億元。而查看維信諾2018年存貨構成,其中,原材料新增9985.34萬元,在產品、庫存商品、發出商品共新增3.59億元,若按原材料所佔營業成本比例59.77%,可大體推算出這部分新增存貨中有大約2.14億元為原材料金額。因此,在2018年的存貨新增中,共有約3.14億元為原材料的新增金額。

需要注意的是,這部分金額明顯與理論上應留存在存貨中的原材料金額6.04億元相差較大,存在2.9億元左右的數據差異。這部分數據異常就需要維信諾做出更多披露和解釋了,否則公司是否使用了這麽多原材料,是否真的生產出了這麽多產品,都是令人心存疑問的。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